我是七零后,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外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外婆是一个小脚农村女人,小时候养尊处优、家里有田庄有佣人,年轻时丧夫做了一辈子寡妇。我没有见过比她更节约的人。
外婆什么都舍不得扔,小到一颗纽扣,大到坏了的一只铁锅,都被她仔仔细细地收拾起来。她总是说,这个还没坏、那个还能用。
小时候的我从来没穿过新衣服,总是拣我姐淘汰下的衣服,有的甚至膝盖处磨破了、衣袖短了。小孩子嘛,谁不想穿新的好看的,外婆就会翻出她精心收藏的布头,用针线在旧衣服上缝个花边或者绣个图案。外婆的针线活做得极好,即使是打了补丁也不容易看出来。这样的衣服给到我穿的时候,我那可怜的自尊心就会好受一点。
外婆自己的衣服鞋子也是拾掇清爽干净,她补过的衣服针脚细密、用热茶缸子熨得平平整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外婆笑眯眯地教会我用针线活,我甚至不到十岁就学会了钩毛衣。
陪外婆做针线活,岁月静好……有一件事情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我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回我吃饭时调皮没端好碗,饭碗掉在桌子下摔成两半。暴脾气的爸爸扬起手就给了我一巴掌。我吓坏了,哇哇大哭起来。外婆过来护住我,安慰我:“没事,碗补起来还能用。”
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是不能理解当时我为什么会因为一只碗挨打:“碗破了,丢掉就是,干嘛还需要补。”
其实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家每户买锅买碗的钱都需要精打细算,所以大人总是叮嘱我们要爱惜东西。
过了几天,村头传来一阵吆喝:“锔锅,锔碗——锔——大缸!”,我们知道是锔碗匠来了,他们挑着货担奔走在农村里的各个小村落,摔坏了的锅碗瓢盆交到他们的手里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补得严严实实。外婆急急地吩咐我:“快,快去把锔碗匠喊到起。”
然后,外婆拿出她用布包好的破碗,迈着小脚走出来。我牵着外婆的手兴奋地要跳起来。锔碗匠先用一根绳子把破碗捆扎好,用很小的钻头,在两块破碗上打上小洞,再用小锤子将铆钉的两个头,紧紧嵌入破碗对应的小洞。然后我的碗就修补好了。这下我小心翼翼地抱着碗,满心都是欢喜,再也不敢弄摔了。
从此以后,我吃饭都特别守规矩,双手扶碗、不乱动跳跳,这个习惯坚持到现在。
一直到我上中学了,家里条件很好了,奶奶都还留着锔碗匠帮着补好的锑锅,里面装着她的茶叶罐、针线包、医生开的药单子,简直就是一个百宝箱。
奶奶一顿剩菜都要吃好几天,我读了中学后,在书上看到吃剩菜的种种危害,就劝外婆不要老吃剩菜。外婆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到要吃饭了磨磨蹭蹭地做她的手头活,等我们都吃完了她才上桌吃我们剩下的。
外婆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辈子剩饭,下辈子要饭”。我们家每个人的饭碗都要把碗底里的饭粒吃得差不多干净,吃完了不够再添都可以。不过,我们家里的人都知道外婆的口味,不动声色地把她喜欢吃的东西留了刚刚好的量。
我18岁离开小山村去成都读大学,外婆偷偷给了我一千块钱,叮嘱我:“钱是一个人出门在外的胆”;我25岁在老家办结婚酒席,外婆专门给我封了两千块钱红包,说这都是我平时孝敬她的,小辈子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是她最大的安慰。拿着外婆给我的钱,心里沉甸甸的。这就是一个老人对后辈满满的爱。
想念可亲可爱的外婆外婆一生勤俭、爱干净,在艰苦的年代她省吃俭用养活了几个子女,晚年生活幸福而安宁,一直到仙逝的头一天还在田里干活。看到这个话题我就想起了外婆经常对我们念叨的那些话,比如穷苦的时候“粮再多,野菜也要背几锅”、“细水长流,遇灾不愁”;有人给了我们帮助“饮水要思源,做人不能忘本”,生活条件好了“家安天下稳,家和万事兴。”
外婆教会了我勤与俭,这么多年,我也一直是很多东西用久了也舍不得丢,有的东西即使用不上也要找地方妥善收好,就想着万一哪天又能派上用场呢。
像我们这种在贫穷的环境下长大,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城里站稳脚跟,买房买车的普通人来说,“钱是一块一块上万,麦是一颗一颗上担。”
外婆,可亲可爱的外婆,谢谢你对我的爱和教育,让我在成长的路上努力做一个不爱慕虚荣的人,做一个踏实奋进的人,一个真正享受生活的人……#致敬了不起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