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家的大铁锅坏了。让我又想起了60年代的补锅匠。于是,我便随口问父母:″现在还有补锅匠吗?″父母说:″这年头,谁还补锅呀?"
不过,我的问话,还是勾起了父母的回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期,在农村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喝喝冽洌的补锅匠。在那个年月,农村的家家户户都有一口大铁锅。铁锅是用生铁铸造的,有时稍不注意,就会碰出一道裂缝儿。加上一年四季在灶台上使用,并与锅铲频繁碰撞,锅底越磨越薄,就容易出现渗水。在那时,买口锅要花不少钱,所以,没有哪家会因锅上有沙眼、裂缝儿,扔了旧锅、买新锅,总是将就着用,往往是补补用用、用用补补。一口锅也并非只补一次,有时会反反复复修补好几次。补锅之前,首先要用小锤子敲去明疤,再添补上新疤,农人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往前过着。
补锅匠肩挑着担子,从南街走到北街,又从西街转到东街,从这户到那户,进了村口,他就不停地吆喝:″补锅来,铁锅锑锅,锑盆、瓷盆、铁壶、铝壶……拿来修来!″
母亲说:″那个年月,村里人都瞧不起手艺人。因为没有力气、不能劳动的人,才学手艺养家糊口混点饭吃。有体力能干活、能把庄稼种好的人,才是有出息的人。
补锅匠,一般是带着一块围腰布,挑着一副担子、两个箩筐,或者是两个木头箱子。一只箩筐装风箱,另一只箩筐装生铁、板锉、钻凳、白蟮泥、塑料片、铝片、胶水、小锤子等。
招呼补锅匠的同时,主人一般都会这么问:″你看这锅还能补吗?″尽管只有几毛钱,主人也会和补锅匠讨价还价。还有的这么说:″这就是你上次给补的,没用上几天就不行了……″说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想让补锅匠在价钱上便宜点,还不是自个想少掏点。在一般情况下,无论钱多钱少,补锅匠也都会接下这个活。
只见补锅匠找个小方凳坐下,将围腰布用手摊开,然后放在膝盖上,将那口破锅放到双膝上,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先端祥一番,随后,再和主人商量补锅的方式、面积和价钱。
当他看到铁锅底薄漏水,就用小锤子敲去一块,然后″呼哧……呼哧……″地拉起风箱,用自带的煤燃起火,烧铁水,再用钳子、小铁锤敲一块同等大小的铁片放上去,将熔化了的铁水,在正反两面的缝隙上浇铸,敷上白蟮泥,再用板锉锉平,就完事大吉了。若是在锅边上有裂缝儿,就直接用铁水两面浇铸,敷上白蟮泥,也不管是否美观,只要不漏水就成。
到后来,补铁锅的少了。修补瓷盆、塑料盆的多了。补锅匠也不用再拉风箱了,也不用白蟮泥去糊了。修补瓷盆、塑料盆直接用胶水沾,像贴膏药似的,这样外理也不会漏水。
如果补锅还不如买锅划算,补锅匠也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遇到这种情况,主人会把把破铁锅卖给补锅匠,作为他以后补锅所用的材料。
父亲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年,也没人补锅了。现在各家各户都有电饭锅、电炒锅、高压锅、电饼铛……多种锅。在家中,坏了一口锅,己不是什么稀罕事,当废品卖了就完事,谁也不拿这个当回事。这样一来,补锅匠自然就下岗了。
不过,只要回忆起那些难忘的岁月,也许补锅匠那种敲敲打打的声音,才是农村最好的音乐。补锅匠一步三摇那种姿态,才是真正的农家日子。可惜,时至今日,无人还需补锅,人们再也找不到补锅匠的身影……补锅匠己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匿迹,留给人们的只有那段难忘的记忆……
.10.10.8.48分于盘锦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补锅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