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飞来犀牛泉

亿万年前,一定有一只会飞的犀牛,怀着天地般宽宏的悲悯,穿越天宫层层厚重的大门,像一只轻盈的飞鸟,翱翔在广袤的天空。它一定有一颗慈悲的心,一双深邃的眼睛。它飞在高高的天空上,目光锐利地注视着苍茫的大地。

告里的大地上,波澜壮阔地生出一片绵延的群山,群山寂寞,于是便手牵着手,把一棵棵树种在自己的身上。那些树于是像一只只蚯蚓,拼命地往它们身上钻。把根,把须,把身上的每一个触角,拼命地伸向它们的内心深处。群山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接纳它们,拥抱它们。然后把告里变成一片绿莹莹的山。

山水相依,水土交融。告里的群山,土地和生灵不能没有水。它们向飞在头顶的犀牛发出了邀约。满腔悲悯的神牛,于是便在海拔多米高的告里屯,在一颗苍郁的老树深处,凿一洞,放一池水,让告里万物生长,生灵奔忙。

告里的山水美爆了。犀牛不舍离去,每天在洞内池里滚澡,当犀牛卧水时,水位上涨,洞外溢满清洌的水;犀牛上岸时,水位下降,洞外干枯光亮。

告里的先人们惊呆了,他们宽厚的脚步奔跑在热烈的土地上,内心充满感恩和期待,这股神奇的泉水每天早晨、中午、傍晚各出一次,每次持续一个小时。它给人们带来了生命之水,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天长地久。他们对那只神奇的犀牛感恩戴德,于是把这股泉亲切地称为“犀牛泉”。夏天,红水河已浑浊如浆,可犀牛泉仍如“小石漂”,清澈见底;严冬,窑里沟的瀑布已冻若冰条,而犀牛泉则水暖如春。每当泉水从洞口溢出,整个告里便如同山洪暴发,哗啦啦的流水声响彻在深山峡谷里。勤劳善良的告里人用这泉水浇灌了山里的一草一木,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建造着越来越美好的家园。他们像爱护自己的亲人,对犀牛泉管护有加,让清清的泉水像他们的梦想一样永远流淌。

犀牛泉位于天峨县向阳镇燕来村告里屯,距离天峨县城仅62公里,离我们很近。尽管它神奇的传说填满了这个小小县城的大街小巷,可我却一直没有去探访过。前些天刚看过我的一位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在棉花天坑想到了什么》,文中提到他的朋友、著名新生态歌者宁可震惊于在她的家乡湖南邵东发现了“新大陆”——磐石岩天坑,尽管天坑亿万年前就像一只大鸟栖身在她家乡的丛林中,从来就没有遥远过,但是她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存在。而我的老师竟也一样,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的棉花天坑就在他的家乡,他也为自己所不知道的家乡奇观,同样感到震惊。他们两人,都是我最敬重的人,都是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热爱大自然里的一花一木、一枝一叶,哪怕是隐匿在草丛中那些最卑微的生命的人,竟也有忽略家乡美景的时候。我们是否常常是这样,越是亲近的东西,似乎越容易看不见。或者说它已经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们常常看不见。就像我们看不见自己身体里流淌的鲜血,但是它却养育着我们的生命,与我们生死相依。

犀牛,在我国古代,它与龙、虎具有同等神圣的象征,它们都是辟邪的圣物。在中国的传统里,犀牛更是寓意吉祥的动物,可以祛除煞气,起到报喜的作用。现在的人们常常把它雕成摆件,摆在家中;或制成挂件,随身携带,希望给人们增加吉祥和幸福。而在西方神话里,犀牛被公认为独角兽的原型,它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甚至有的还长着一双翅膀,象征爱情,寓意忠贞不二,勇气,美好,高洁。不管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不管可以辟邪,还是象征爱情,人们都希望,在健壮的犀牛身上,看到幸福吉祥,地久天长。而智慧的告里先人,把此泉命名为犀牛泉,可见其灵慧而忠虔。

第一次见到犀牛泉,是十四年前。去得匆匆,看得也潦潦。人多,车也多,村里的狗更多。路是小路,天是雨天,行程时间紧,我作为整个队伍的服务人员,总担心有人掉了队,或者哪里滑了脚,甚至被狗欺负。我跑前忙后,呼人唤狗,只记得在犀牛泉清澈的水里泡了一下手。去之前就听人说过,第一次到犀牛泉的人,如果运气好,碰到犀牛泉刚刚流出第一股水的话,一定要让泉里的水泡一泡手,在这一年里,你就会握住你想要的幸福。那天很冷,我们刚走到泉眼口,人群中便爆发出一片欢呼。原来是犀牛泉出水了,哗啦啦,一股水桶般大小的水流从石缝中奔涌而出,人们争先恐后地把手伸进水里。我也急忙将我冰冻的手伸进水里。水很暖,很软。严冬时节,寒冷异常,我粗糙的手被冻得疼痛而僵硬。而这一泡,却让我泡出了春暖花开,我的手指变得温暖而柔软起来,仿佛一朵朵花从我的指尖徐徐开来,有一股奇妙的暖流忽然穿越整个身心,就好像,碰触到了爱情。呵呵,我在犀牛泉里触摸到了爱情。

那一年,我和分分合合谈了八年的初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当我身穿洁白的婚纱牵着他的手走进婚礼大堂时,我的身心也忽然传过一股奇妙的暖流,和在犀牛泉里遇到的暖流是一模一样的。后来,我一直坚信,犀牛泉的泉水里,一定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这股神秘的力量紧紧地依附在我的手上,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相悦的那一刻到来时,这股神秘的力量才悄悄释放,从我的手心传到他的手心。

小时候老家也有很多很多的泉,在我们去放牛的路上,去打柴火的山上。在深山里,树林边,特别是有芭蕉和竹林的深沟里,通常都会有叮咚叮咚的流水声。那时的水很清,很甜,文雅一点的,找来一张宽树叶,卷成一个圆锥状,往深一点的水洼里一舀,亮晶晶的水立即被包围在绿油油的树叶里,贼贼地对着人笑,人家看也不看一眼,脖子一仰,一口就喝下去,通常要舀六七次,才够喝一顿饱。我常常不做这些麻烦事,直接趴在水洼边,撅起屁股,假装吹一口水面上的残渣,把嘴伸到水里一直喝下去,总觉得那样的水喝得真爽真甜真欢畅。

最大的泉莫过于拉坡那一眼,因为长年流水,村里的人们便在泉眼处挖了一口井,清清亮亮的水常常盛满水井。那时候村里还没有自来水,所有的生活用水都要来这口井里挑。我常常在放学以后,用一根扁担,两个锑桶,把家里的水缸一遍遍盛满。刚开始只装半桶水,路上休息三次,到后来,我装满满一桶,不用休息也能健步如飞回到家里。村里的老人不时夸赞:糖糖勤快哦!我兴奋得让肩上的扁担从左边换到右边,又从右边换到左边。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那根扁担在肩上跳跃的感觉。

很多年来,大年初一的凌晨,我都要和村上的姐妹们到这口井里采勤水。采勤水是过年时勤劳的女孩子们争做的一件事,也是蓝衣壮的传统习俗。这个习俗还有一个美丽的缘由:几百年前,我们的祖老太,带领本族的亲人,千辛万苦闯关东大逃难,迁徙到这里定居后,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为了铭记迁徙的劳苦,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也为了给女孩子们从小就树立勤劳善良的理念,祖老太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祖训:每年的除夕下半夜,大年初一的凌晨,未出嫁的女孩子都要到古井采井水喝,还要把水挑回家,一路上不能让水泼出来。这水,就叫“勤水”。而第一个喝到勤水的人被认为是最心灵手巧、最勤劳善良的女孩子。村里的人于是常常夸赞她,有好事都叫上她,出嫁的姑娘争着要她当伴娘。女孩子的美名由此十传百,百传千,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让其他女孩子羡慕不已。后来,这个祖训被传承了不知多少年之后,渐渐发展成为壮族的一个习俗,至今还在流传。

习俗还在,只是很多泉已不在,村上一起采勤水的女孩已远离难聚。这些年来,很多水流着流着就断了,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还有什么是天长地久的呢,我竟恍惚有些忧伤。

时光轮回,机缘奇妙,十四年后的同一天,第二次到犀牛泉,我还是以服务人员的身份组织人员参观。恍如梦境,那山,那水,那狗,仿佛依然是十四年前的样子。而犀牛泉还是一天只出三次水,一次出水一小时。我摸了摸泉里的水,它像十四年前那样温暖如春。那一刻我坚信,哪怕亿万年后,犀牛泉一定还会这样温暖下去。

作者:孟爱堂

编辑:唐洁云

校对:覃筱宁

值班主任:谭丽娴

值班编委:韦颖婕

阅读量:15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20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