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丨塑料瓶错误使用可能会致癌

塑料瓶几乎家家都有,除了攒起来卖钱,这些塑料瓶还会经常被拿来进行“废物利用”,比如说用来分装食用油、五谷杂粮等等。

但大家知道吗?如果塑料瓶保存不当、使用时间过长,很有可能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损害健康。

很多朋友说塑料瓶底部标有“1”的瓶子是一次性的,如果重复使用,其中所含的塑化剂容易析出,导致身体中的DNA发生突变,甚至会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

其实,“三角+数字”的标志是美国塑料工业协会制定的使用塑料种类的标志代码,可以让塑料的品种容易识别,回收的成本也会大幅度削减。

一般透明的矿泉水瓶底部会标有“1”的字样,它的材质主要是“PET”,全称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这种材质一般能耐热至70℃左右,使用条件一般在-20℃至70℃左右,这种塑料瓶不建议过度反复使用,最好用一两次就不要再用了,但很多家庭喜欢拿它来盛放食用油、调味料等等,并把它放置于灶台边,温度较高,可能会带来健康隐患。

而塑化剂,其实就是生活中常说的增塑剂,把它加到硬塑料中主要是为了增加弹性和耐用性。在塑化剂中使用最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DEHP)”。有明确的研究表明,同样的PET塑料瓶在同一温度下,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的一种)在水里和油里的迁移量,相差了近20倍,这些有害物质迁移量暴增的原因,都和错误使用塑料饮料瓶有很大关系。

对于塑化剂来说,只要符合世界各国对于塑化剂的使用量、残留量以及迁移量的规定,它是允许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生产的。

塑化剂作为一种在塑料加工过程中的助剂,是有毒性的,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也有报告指出,长期食用塑料制品析出物塑化剂污染的食物,会使人头晕、头痛、恶心、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贫血等症状。

另外一种在塑料制品加工时使用的金属催化剂如“锑”,对人体正常代谢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小剂量的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会非常明显,但是慢慢积累,长期摄入,会给人体的各类器官、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伤。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癌症研究中心已将“DEHP”列为2B类致癌物质,“2B类致癌物”主要是指“对人可能致癌,但证据有限或不足的物质”。

虽然以DEHP为代表的塑化剂,的确有可能在某些条件下,会从一些塑料制品中迁移到食物中而最终进入人体,但DEHP在食品包装中的使用是有严格限定的,其迁移量并不会达到对人体产生伤害的剂量,另外其对人体的致癌性本身证据不足。所以,“塑化剂致癌”还需要科学看待。不过塑化剂对人体绝对没有什么益处,能避免摄入就避免摄入。

目前常用的塑料有七类,分别存在于下列物品中,其中标有1、2、4、5的塑料制品安全性较好。

部分来源丨央视网

杭美建议

塑料是常用的食品接触材料,也是历年来重点抽查的对象。年国抽项目针对塑料制品共抽取样本批,占总样本量的50.8%,不合格产品中的超标项目包括总迁移量、溶剂残留总量等。随着塑料制品安全性愈加被人们重视,近些年,各国针对塑料制品中有害物质的管控也越来越严格。

杭美检测(HQTS-QAI)提醒相关企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07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