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篆刻的王恩平
◎图文/吴志维
“斜杠”:当前流行词,特指一人在主业之外还涉足多个领域。王恩平是华西口腔临床医学客座教授、博士论文评审与答辩专家组成员,工作之余则潜心研究四川的鸟类和笼鸟文化。在第三本鸟类专著即将问世时,王恩平担心研究成果被不当利用,转而研究人工培育锦鲤,也是硕果累累。近年他又迷上篆刻,古诗文印章已成系列。
王恩平的岳父杨明照是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龙学泰斗”。王恩平夫妇近年来,收集整理杨老生前手稿,出版了《瞾翁外传》《增订刘子校注》。作为五十年全科牙医,王恩平的牙科科普著作《牙医趣谈》也即将出版。专职工作,业余爱好,王恩平都全心投入,并乐在其中。
艰辛与诱惑中的
读书人本色
年,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的王恩医院外科做医生。一面是远离大城市的失落,一面是面对广阔天地的豪情,年轻的王恩平只有一个信念:“要对得起母校的培养。”
那时,血吸虫病还相当流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血吸虫病防治成为当时国家普及医疗工作的一项重点。当时对确诊的血吸虫病患者,普遍采取静脉注射酒石酸锑钾治疗,但这种药物的副作用大,有很强的心脏毒性,可能危及生命。唯一措施就是注射后及时检查,如果心律紊乱,便停止用药,并注射阿托品。王恩平回忆:“关键是要特别认真,才可发现这种征兆,避免死亡发生。当时发现它的唯一方法就是一丝不苟地听诊。我们每天接诊三四百位病人,每位医护人员都认真听诊,听诊器把我们的耳朵都夹肿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负责的这个血防组,处理了数千例血吸虫病患者,没有一例危及生命,这在当时是奇迹!”
王恩平的专长是口腔医学,他开始凭借这一专长,以一己医院创办口腔科,设立口腔内科、外科、固定修复等治疗项目。现在他还清晰地记得,在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患者因口腔疾病承受了巨大痛苦。几十年里,王恩平全心全意地为来自边远地区的群众诊疗。那段岁月,被他称作“清水培养基”的时代。
回到成都后,王恩平凭借高超的医术,提出“坚持以保留牙齿为主”的治疗理念,受到广大患者和同行的高度认同。医术之外,他还特别重视和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沟通,对患者的就医心理,他也有专门的著述,这大大提升了他的治疗效果和业内口碑。
置身“商品社会”“欲望社会”,医院渐渐也能闻到铜钱的味道。他告诫自己:“我只拿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年前后,患者给医生送“红包”,成为行业的潜规则。而王恩平也得到了三次“红包”,高者千元。他说:“本想当面推辞,但是患者家属情绪几乎失控,可能觉得给了红包,病人的治疗才能得到保障吧。随后,我即将‘红包’医院的相关部门,由他们退还病人。我觉得这样我才安心!”
后来,一位侨居美国的患者慕名而来,愿意花一笔大价钱找王恩平做牙齿的美容手术。“我向她全面解释了该项手术对她的利弊,劝说她深思熟虑之后再来找我。三天后,她来电话说接受我的意见,放弃了可能造成严重后遗症的手术。我不会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忽悠患者选择不必要的治疗。”王恩平坚持,应该为患者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而非最赚钱的。
这些良好的医德是如何确立的呢?王恩平提及他的父亲,一位民国时期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父亲回国后,在成医院行医,口碑很好。“父亲在时,常教导我们,要做正直的人。”——我们民族的许多优良品质,正在民间代代传承。
医学世家出身的他
迷上研究鸟类与锦鲤
王恩平迷上养鸟,医院工作时。那时候文化生活匮乏,他便开始自己设计制作“夹网”,捕来一只红靛颏,在自制的鸟架上喂养驯化。回到成都后,他深入鸟市,运用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对笼养鸟类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年开始,王恩平每周三、周日的上午都带着相机泡在鸟市,遇见特别的鸟儿即拍照。五年里,共拍摄种笼鸟的照片。随后,80万字的《笼鸟的饲养、调教与鉴赏》和《笼鸟图鉴》相继出版。他的初衷是将他几十年来对鸟的认识、积累的养鸟经验,奉献给热爱养鸟的人。他在著作中,将养鸟的流派分为京派、海派、粤派和川派,从文化特性、历史传承和科学原理等方面论述笼鸟文化。起初,王恩平并不看好这两本书的销路,但他的书一面世,就被抢购一空,王恩平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成就感。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观鸟”群体对笼养鸟类的质疑。王恩平说,理论上讲,到户外观鸟,比将鸟类关在笼子里驯养,更值得肯定和提倡。而就鸟类的研究来说,可能二者都不可或缺。
正当王恩平踌躇满志,筹备第三本鸟类专著时,他猛然发现,他对鸟类的研究成果,正在成为一些不法鸟贩的“致富经”。他们借助王恩平的鸟类专著中有关野生鸟类习性和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云南、缅甸一带,大肆捕捉野生鸟类,运往内地高价出售,使得大量野生鸟类死于贩运途中。这让王恩平痛心疾首,他毅然放弃了出版第三本鸟类研究专著,转而研究原本就是人工培育的锦鲤。如今的王恩平,将对鸟儿的爱好倾注于笔端,用中国画水墨小写意的手法,画起了《百鸟涂鸦》。
医学世家出身的王恩平,在锦鲤的研究中再次发挥特长。养锦鲤的人都知道,每年的春秋两季,是锦鲤的“鬼门关”。气温变化致使水温变化,锦鲤的抵抗力低下,容易被微生物和寄生虫侵害。于是,每年春秋两季的预防性投药,成了养锦鲤的惯例。然而,死于盲目投药的锦鲤也不在少数。
熟悉基础生物学的王恩平认为,春秋两季温度变化,固然造成锦鲤免疫力的波动,但是,若没有外来微生物和寄生虫入侵,锦鲤基体依然处在稳定的生物环境下。于是,他开始着手为锦鲤营造一个稳定的生物环境。
王恩平为他的锦鲤造了一个能盛水5吨的大水缸,水缸上面是大家眼熟的滴流式过滤净化设备,而在水缸下方,还暗藏着一个溢流式生物净化池。王恩平说:锦鲤食量大,粪便多,对水的污染也厉害。污水除了需要过滤,更需要经过生化反应来净化。此时,微生物就不是祸害,而是功臣了。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学贯生物、医学的专家,转而研究锦鲤,也如此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诗以言志
镌于金石
王恩平的工作和爱好,都喜欢选择被他称为“清水培养基”的环境。尤其是当个人爱好和世俗社会频频冲突的时候,他会有意无意地另作选择。多年前,王恩平热爱过摄影,后来觉得自己的性格和摄影圈的环境难以和谐共处,他选择了退出。
近年来,王恩平发现篆刻是一项不错的选择。他有长期从事牙科工作的经验,相当于有了手工雕刻的基本功;另外,这一爱好可以关起门来自己练习。在篆刻的诸多风格中,他选择了中规中矩的元朱文,这种如同中国工笔画一样写实的艺术形式,大概也最符合王恩平的性格。他拿出十余册自己装订的《篆刻练习册》,上面是过去三年间,他篆刻作品的印记。这个牛皮纸封面的册子上,每页都印有一两枚他刻的印章,旁边记录着创作印章时的心得体会。
几年过去了,王恩平篆刻作品的印谱已装订了厚厚的十二册。他还收集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将诗词句刻成印章,作品多达多枚。喜欢写诗的他,常为“华西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