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大战,我们为何如此硬气正是有了这样的

最近的中兴华为事件,给大家上了一堂“芯片课”。

以前,很多人觉得芯片和普通的电子元器件一样,直接从市场上买来用就是了。

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芯片技术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制高点,芯片技术和芯片产业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信息安全。

可以这么说:“芯片的战争就是未来的战争。”

芯片的背后是科技之争,说得再精确一些,是半导体技术之争。

事实上,中国的半导体技术研究,起步时并没有大幅落后于世界进程。这说起来,还得感谢一个人。

在新中国百废待举的年代,她以瘦弱而坚强的身躯,为我国的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撑起一片天。

她的名字叫谢希德。

谢希德,中国半导体之母,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被誉为“中国的哈佛大学校长”,复旦大学原校长、上海杉达学院原校长。

01

辗转回国育英才

谢希德年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书香人家。父亲谢玉铭也是一名物理学家。

少年时期历经磨难。卢沟桥事变后,谢希德随父亲南下逃难到了贵阳,此时股关节结核病使她卧床不起而辍学,4年后她离开病榻,重新站了起来。

或是遗传,或是幼承家学,谢希德从小就表现出卓尔不凡的天赋,一路成绩优异。

然而,战乱时期情况特殊,她参加了3次大学招生统考,3次都被录取,但直到第3次才真正成为大学生,入读厦门大学物理系,从此开启了她与物理的不解之缘。

年,谢希德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获史密斯学院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在麻省理工学院,她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运筹学领域开拓者莫尔斯,专注于高压状态氢的阻光性的理论研究。

毕业后,谢希德参加了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斯莱特主持的固体和分子理论研究组,从事微波谐振腔中半导体性质的理论研究。

这段科研经历为她后来从事半导体物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谢希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科女”。

在异国求学时,热爱艺术的她广泛涉猎音乐、歌剧,还成为波士顿棒球队“红短袜队”的忠实“粉丝”。也许连她自己也没想到,这些“小爱好”在若干年后还能派上“大用场”。

留美5年期间,谢希德的恋人曹天钦在英国留学,同样获得博士学位。时值新中国成立不久,学成之后往何处去?这对恋人面临抉择。

“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是闯入他们脑海中的第一个也是最恒久的念头。

年8月,他们告别剑桥。当年10月1日,即新中国第4个国庆日,费尽周折,两人终于抵达上海火车站。

很快两人便落实了工作单位,谢希德原被聘上海交通大学执教,后来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随同一批教授调整至复旦大学执教。

在北京探望完久别的亲人后,谢希德投入漫长的教学生涯。

在短短几年间,先后开设普通物理的光学、力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七八门课程。她善于组织课程内容,保证最大信息量,由浅入深、条理清晰,学生深得教益。

如今许多科技骨干,还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方守贤、丁大钊、王启明等都是她的得意门生。

02

培养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人才

年,谢希德和丈夫曹天钦迎来了爱子的诞生,全家人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

可就在当年,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提出《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

该方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议、批准。

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半导体事业需要,教育部决定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5所高校相关师生召集到北京大学,开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由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教育开创者之一、北大物理系教授黄昆担任主任,谢希德担任副主任。

不少人为谢希德出生才5个月的孩子担心,怕她舍不得把孩子留在上海。

然而,8月下旬的一个下午,谢希德把一切安排妥当,在儿子红扑扑的脸蛋上留下一吻,便踏上了新征途。

从年到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5所高校没有经历任何筹备阶段,按时开设了一系列从理论到实验的课程,如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实验、半导体材料学、半导体器件、晶体管电路等。

谢希德和黄昆主讲半导体物理学,并指导学生半导体物理研究。

年秋天,谢希德与黄昆合编的《半导体物理》问世,这部书是我国半导体领域最早的一本专著,在国际上也堪称一部学术水平很高的著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半导体物理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必读的标准教材和基本参考书。

经过大家的努力,五校联合专门组比较系统地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毕业生,共多名,为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全国许多高校仿效成立半导体专业,建立研究所和生产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车间。

年,中国科学院在应用物理所半导体研究室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我国半导体学科和半导体技术很快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在这其中,五校联合专门化教学培养的这批人才居功至伟。

班内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阳元回忆道:“谢先生讲课娓娓道来,如一股山溪清泉,透彻清亮。课余时间,我在未名湖畔多次与谢先生谈做人、做学问,她的启迪使我心旷神怡,对我一生的事业追求有重要影响。”

03

不甘于守业的科学家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必须追踪前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谢希德深知这个道理。

随着对硅平面工艺的突破,国外科技界半导体研究已从锗转向对硅的各种性能的深入探索。这一动向引起了谢希德高度重视。

年,谢希德与黄昆联名建议在我国开展固体能谱研究,并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共同承担。

固体能谱研究虽然是基础理论研究,但又与应用密切相关,是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

年至年,谢希德先后对硒化锌、锑化铟等进行研究,获得初步成果,并在复旦建立了顺磁共振等当时比较先进的实验技术实验室。

她开设了“半导体理论”和“群论”课,并指导研究生先后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群论在固体物理研究中的应用的论文,引起了中外专家的不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0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