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如意大唐帝国的一种神秘金属货币

大唐帝国的一种神秘金属货币

金如意

中国古代货币材质有金、银、铜、铁、铅、锡等主要几种金属,早期货币有贝皮珠玉,经济混乱的年代甚至有用泥陶为钱的奇事。古代流通的货币也多以青铜铸造,青铜是纯铜与铅、锡的合金,之后除了黄铜﹑白铜以外的铜合金均称为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与纯铜相比,提高了强度并降低了熔点,具有良好的可铸造性。

早期贝币与金属币上海博物馆藏乐艺会资料

近些年湖南长沙附近陆续出土了一批唐代乾元重宝钱,通体发银白灰色,坚硬无锈,钱文高深清晰无磨损,不似青铜疑是银质,遂取其中的几枚前往中国钱币博物馆做金属成分测量分析,结果另人诧异,锑含量竟然达到25.5,锡含量67.8。是锡锑合金,此事并非巧合,有位天津藏家也在另一检测机构,测量了自己的几枚长沙所出乾元重宝,结果含锑也是在25%左右,这批乾元数据,表象呈色都一致,并不是少例孤例,显然是一种成熟工艺成批量的锡锑合金唐代铸币。

这种高锑合金在以往的中国古代金属文物和史料中,从没有发现和记载过,在世界古代科技史冶金史中也罕有发现。直到近代才掌握这种合金技术。

锑是一种带有银色光泽的灰色金属,硬度不高,纯锑不能用于制造硬的物件。年贵州省曾发行过锑制的货币,但因为锑质软,很容易磨损,在流通过程损失严重。

金属锑在古代也有记载,专家说那时被误认为是铅。有文说《史记》载“长沙出连锡”中的“连锡”就是锑。

光绪11年曾国荃的《湖南通志》言:“眀統志 長沙出连锡 连铅之未炼者 然厪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史记货殖传”。明朝末年湖南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锡矿山,但当时把锑误认为锡,故命名锡矿山。光绪二十三年(),湖南巡抚陈宝茂任命邹源帆为湖南矿务局提调。邹源帆详查境内矿源,在查阅《宝庆府志》时,发现锡矿山有锡的记载,却炼锡不成,他怀疑锡矿山的锡有可能是被古人称作"连锡’的锑。

邹源帆从何史料探知连锡为锑没有详细记载,湖南锡矿山矿史陈列馆中有这样的简介,邹源帆随后指派晏咏鹿等前往勘察。在锡矿山附近一个名叫楱茶洞的地方,发现这里"矿石垒垒,榛莽间,似锡非锡,前明炼余之块犹有存者...取砂三十斤...运省验之"。

运到长沙化验发现这些矿砂样品不是锡矿,而是一种叫"安得莫尼"即锑的矿物,这是中国第一次明确发现锑的记载。随后邹源帆等人合资在长沙南门外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炼锑厂,后来又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赫伦史密特挥发焙烧炼锑法,并购买了专利。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网络资料

年锑矿发现者之一晏咏鹿为此曾写有《安的摩尼歌》一诗:"火齐明珠号曰锑,安的摩尼(锑)名译西:初见此物可致富,往探陶塘发端倪"。并描述过锑矿石似锡非锡,还发现前明时期在此炼金属的矿砂尚有余块,并取余砂三十斤运到省城化验得知是锑。晏咏鹿是邹后来的矿场合伙人之一,也极有可能是从邹那得知火齐珠就是连锡和锑的古书推断想法。邹源帆出生于学术世家,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明仇英《职贡图》局部一乐艺会资料

这段史料可能被当作“连锡”为锑的判断,也被很多文章引用,但是出处考证并没有见到,“连锡”在汉代已有记载,真正是何金属,学者一直就有锡、铅、锌或其它的争议,并无论证判明过古史中“连锡”就是锑,不知是否也为邹源帆所想的“古人”。如周卫荣先生《中国古代用锌历史新探》一文中有“连锡”为铅的探讨。

古文载火齐明珠(火齐珠)是宝珠的一种。一说似珠的石。《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扶南国)献火齐珠。”《急就篇》卷三“係臂琅虎魄龙”唐颜师古注:“琅,火齐珠也。一曰:石之似珠者也。”沉宗畸《题高丽闵王妃遗像》诗:“火齐珠悬玳瑁状,水沉香爇鸳鸯被。”

明仇英《职贡图》局部二乐艺会资料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屈露多国》:“既邻雪山,遂多珍药,出金、银、赤铜及火齐珠、鍮石。”《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林邑》言:“贞观四年,其王范头黎遣使献火珠,大如鸡卵,圆白皎洁,光照数尺,状如水精,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玄奘此言几种特产都为金属质,“火齐珠”亦可能高品质的锑矿石经打磨后闪耀出白色金属光泽质感。但“连锡”如何与“火齐珠”相通还需待考。

明仇英《职贡图》局部三乐艺会资料

说文解字中锑解释是“鎕锑”,从金弟声。东汉许慎《说文》“鎕,鎕锑,火齐也。”章炳麟《訄书订文》附《正名略例》:“若鎕锑,本火齐珠也。”黄锡全教授认为“鎕”指黄赤色.黄色矿质常见的有鍮石(黄铜自然矿)和黄锑华矿的可能性,黄锑华矿外观呈暗黄金属色,与硫多共生。文献中“金”与“钅膚”之前有颜色修饰词,“金”有“赤”“白”“玄”“青”“黄”等色,而“钅膚”只有“黄”“赤”两种颜色。仲子平钟铭文“鋿钅膚”之“鋿”“鎕”也。“钅盧”是一个物质名词,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之际金属铜及其合金的统称。

大明出土成套锡器一松江博物馆乐艺会资料

“连”或“连锡”等金属名词在秦汉时出现,司马迁《史記》卷一百二十九云:“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砂”,连与金锡并列,说明“连”不是锡。《史記》中徐广解说“连,铅之未炼者”,说明“连”是一种与铅有关但又不是铅的金属。“连”非铅非锡,也正如锑发现者之一晏咏鹿所说“似锡非锡”的表象。

中国是世界主要产锑国,其中大部分又都产自湖南的锡矿山。在古代文献中确切记载过锑金属,只有隋代萧吉《五行大义》中记载过一句:“五行十杂云甲为木乙为材丙为火丁为灰戊为土己为泥庚为金辛为炉锑壬为水癸为浊汙此皆杂义也”。

文中所说的是炼金之术,炼金过程,先将淘出的金砂以水银“咬金”,就是利用“物理还原法”,以水银“咬金不咬砂”的特性将金子与砂石分离,再逐步用火烧,回收水银,而后再加入数倍的银,将金子置换出来,最后加热至℃,再将纯金溶液制成金块。

如果用了含有金锑共生的矿石,(如金锑矿石是合金的辉锑矿石,以采金为主,锑矿是副产品。)有可能会得到炼金的废弃物锑的可能性。近代工业制法就是先焙烧,再用碳在高温下还原,或者是直接用金属铁来还原辉锑矿。

大明出土成套锡器二松江博物馆乐艺会资料

古人在锡锑的冶炼过程中,还得到一种危险的废物砷碱渣,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同理相反,古人在煅烧“砒霜”时,也可能得到副产品炉锑。虽然明确说炉锑为炼金之衍生物。但此书所记也为孤例,尚需再考。

目前出土的古代金属文物中也有含锑高达10%以上的早期青铜器,但这些含锑金属器物的锑元素,都不是有意加入,很有可能是使用了含铅、锑、砷等共生金属矿冶炼时没有分离出来,因为没有精炼技术。如果使用黝铜矿冶炼铜时带入,那是单纯偶然性的,与使用含锑的矿料有关,不能代表提炼锑金属的技术在中国已经产生。又据新的研究报告,陕西发现了二件铜锑合金的商代铜镰形器,尚不见论证,也没有发现锡锑合金的报导。

从早期青铜器检测得知有锑出现在青铜合金中,这种出现是偶然性的,是锑与铜锡铅多金属共生矿开采或冶炼时的混入。金属学界认为,中国商代已能够对氧化型铜矿石和氧化型锡矿进行冶炼,这就表明对氧化型铜、锡、铅、锑类多金属矿都可以进行冶炼,有学者指出,用冶炼锡矿的方法就可以直接冶炼铅锡多金属矿,并能产生铅锡合金,虽然不能证明单独提炼出锑,但完全可能产生铜锑合金,锡锑合金。

在西南地区至今仍有较原始的铅锡多金属矿冶炼方式,把不能精选的氧化型锡铅共生矿,直接装入鼓风炉进行还原熔炼,很方便就可以得到锡铅合金。当然,直接对铅锡多金属矿进行冶炼可能在东周时期才得到更广泛的运用,这可从该时期出现大量的铅锡合金焊料得到某些证实。

大明出土成套锡器三松江博物馆乐艺会资料

文献中呈白色的金属字词有锡、铅、银、镠、镣、鋈、镴、鈏、连锡(连)中也确实只有“连”与“锑”有着相似性。“连”《说文解字》中作“链”,史游《急就篇》中说它为铅靑金,或专指锡中坚白的一种叫“鈏”。

史游又言“錫一名鈏在銀鉛之間即今白鑞也”,银铅之间即今白鑞也。白镴是铅和锡的合金,用作焊接金属料,亦可制造器物(亦称“白鑞”、“锡鑞”)如银样镴枪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研究所孙淑云研究员专门讨论过“连”、“镴”问题。

孙淑云从冶金考古的角度,认为“连”、“镴”是与铅有关的某种金属合金,应都是指铅锡合金;该金属与纯锡和纯铅都有区别,因此以“连”、“镴”或“锡镴”等新的名称称呼。

苏州民间盛茶锡罐“锡得”。苏州民俗博物馆藏,乐艺会资料

这种金属合金由于熔点低、硬度小,与蜡烛之“蜡”有相似之处,因为是金属,故以“金”字旁代替“虫”字旁而可写为“镴”;之所以也可称为“连”,是因为有铅锡合金连在一起的意思。连锡也许是用了富含锑的锡矿石,冶炼无法分离出锑,相连形成锡锑合金,是一种混合好的金属,可单用,也可做铸造时铜铅配比之金”。特征不同于锡。而锑正好符合这些要素(硬度2.5~3)。锡锑合金的熔点正是在银铅之间.(银熔点度,铅在度,锡锑合金为~℃)。

呈现白色的金属材质货币,从两汉至五代都有铸造过,品种很多,有各类五铢,开元、乾元、乾亨、五五等等,从材质上来说都属于高锡铅配比,发白色光泽,但之前并没有发现过这种高锑合金材质的钱币。而这批唐代乾元数量不少,文字铸造目前发现有二种版式,也就是说铸造上至少有二种炉别以上,锑是以主要合金之一成份明确在这批铸币实物里,锡锑合金乾元重宝的发现,对于我国古代冶金史、货币史、都有重大的科研意义,至少能证明中国锑合金技术在世界上已领先了上千年。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04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