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10时40分,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半导体学科创始人之一、红外学科奠基人、中科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汤定元,医院与世长辞,享年岁。
百岁人生,风雨兼程。上个世纪50年代,汤定元开始投身半导体和红外技术研究,先后开创和参与了多种器件的研究,包括太阳能电池,温差电制冷器,硅PIN结粒子计数器,硫化铅红外探测器,热敏电阻红外探测器,锑化铟、锗掺汞和碲镉汞红外探测器,以及红外焦平面列阵红外探测器等。这些材料先后应用于各种军工设备和航空航天遥感系统,成为“两弹一星”等“大国重器”研制的有力支撑,为我国的国防安全做出了伟大贡献。
回首汤定元的一生,就是我国半导体技术和红外技术发展的历程。有过动荡不安的离乱,有过慷慨激昂的回归,有过隐姓埋名的沉寂,也有过雁过留声的惊喜。虽然,这一切已在昨天戛然而止,然而,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位“无名英雄”用大半生写就了中国红外技术发展史;用“三封信”,写就了中国红外技术发展的一段佳话。
年5月12日,汤定元出生在江苏金坛县。5岁时,他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读《大学》《中庸》等典籍。10岁那年,汤定元进县城读小学五年级,但只读了一年,就遇上特大洪灾,农人颗粒无收,家中经济拮据,他只好休学。直到年春天,汤定元才进城念中学。
年,中学毕业后,汤定元考进无锡师范学校。入学前的那个暑假,同村人的一台矿石收音机引起了他的兴趣,但当时他并不知道收音机的原理。带着这个疑问,汤定元进入无锡师范。这是一首管理非常严格的学校,师范生一律住校,每晚都要自修两小时,除了周日其他时间都不准出校门。因此,汤定元有了大把的课余时间泡图书馆。
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期间,他查阅了很多和无线电相关的资料,还从图书馆借了萨本栋的《普通物理学》(上下册)回去仔细研究。正是这本书,确定了他日后的研究方向。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沦陷,再次失学的汤定元和同学一起沿途“求乞”,步行到武汉,住进难民收容所。
青年时期的汤定元
年4月,汤定元和同学们被国民党教育部收留,分到国立四川中学师范部继续学习,三个月后从师范部毕业。当时的国民政府无法给他们安排工作,很多人离开学校自谋生路,汤定元则决定留下来考取大学,最后考上了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此后,汤定元终其一生和物理学相濡以沫。
年7月,汤定元参加了当时教育部公费留美的考试。因为英语成绩低,没考上。年春天,中央大学物理系要从美国购买一批仪器零件,汤定元接受了这项任务后,按规定向物理系借了60美元“国币”,“自费”赴美留学,进入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学习。
年,汤定元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不久,朝鲜战争爆发,这使他更加牵挂祖国。他开始思考,做完论文对他有什么意义?拿到博士学位对他有什么用?经过两个多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切都不如回去参加祖国的建设有用。于是,汤定元撕毁硕士学位证书,放弃博士学位,于年6月踏上回国之路,成为建国后留学美国最早归来的11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早期归国的科学家
回国后,汤定元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工作。查阅文献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篇英国人撰写、苏联人用俄文翻译的介绍红外探测器的文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红外技术和微波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微波技术已经进入中国的大学课程,而红外技术在国内却是一片空白,这让汤定元不解。
不久,苏联科学院的一位副院长来应用物理所参观,这位副院长在汤定元的实验室里,大谈红外探测器的各种用途和重要性。但由于语言障碍,汤定元无法与其深入交流,只是在想“听说红外技术很重要,但不知究竟重要在哪里”。他决心要解开这种技术的神秘面纱。
为了让神秘的红外技术走进中国,平日里不善言辞的汤定元拿起笔,写信给解放军总参谋部,强调红外技术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建议有关部门在红外研究领域注重器件研究,并表明他愿意承担红外探测器的研究工作。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很快正式下达发展红外技术的科学研究任务。
“大跃进”时期,红外技术研究急速成为热门课题。国内30多家研究单位都争先恐后地研制硫化铅探测器。不久,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这些单位又因为经费问题,纷纷宣布退出。一时之间,我国红外技术研究陷入僵局。为此,汤定元再次提笔,写信给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他指出,红外技术研究不能中断,但也不能搞“一窝蜂”,要聚散为整,集中力量攻关。
这封信,成为我国红外技术发展的转折点。年,红外技术与应用光学一起成为国家科研发展重点。年底,中科院召开红外工作会议作出重要决定:将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与昆明物理研究所作为我国发展红外技术的专业研究所。汤定元带领10多位研究人员转战上海,跨出“申城创业”的第一步,他的工作重心也全面转向了红外技术。
正当红外技术研究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时,意外发生了,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发生液氢爆炸事故,红外技术研究再次受到阻碍。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一架美国战斗机在我国南海上空被击落。在飞机残骸中,发现了机载红外雷达等部件。这两件事,再次击中了汤定元敏感的科研神经,他猜想,美国飞机的雷达是利用3~5微米红外波段的雷达装置研制成的。于是,汤定元再次提笔致信聂荣臻,恳请由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承担红外雷达研制任务。
寄出“三封信”之后,汤定元开始将目光瞄向更广阔的天地:建设红外技术学科。在他的努力下,我国外红技术学科体系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我国红外技术也从基础研究发展到了空间应用等广阔领域。在这一过程中,汤定元还收集并翻译出版了《红外技术在气象卫星上的应用》文集。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上海技术物理所开展红外技术在空间应用的研究。
贡献毕生精力,创新红外科技。如今,红外技术已成为我国战略性高科技之一,与其相关的产业,规模已达几十亿。一生耕耘,汤定元的事业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先生已逝,功绩永存!国失栋梁,缅怀致敬!
文/科协改革进行时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