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5日,乘坐动车到达江西南昌站的旅客有序出站。新华社发(张学东摄)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马姝瑞、陆华东、丁乐)迈入“十四五”,作为过去一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在年将如何前行?
各界认为,强劲复苏、绿色转型、创新引领、提质升级、扩大开放,将成为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复苏势头强劲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国内市场、不断提高的城市化率、民生改善激发消费新动能……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向好的有利因素十分明显。
年,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的6.2%下降到11月的5.2%;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0.6%……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汪红驹认为,年中国城市化率预计将达到65%左右,只要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到“十四五”末达到甚至超过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一系列逆周期调控政策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主要指标持续恢复,工业生产增长加快,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逐渐提高,产品和行业增长面继续扩大。
国家智库和分析机构普遍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将回到正常运行轨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对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分别为8.2%、6.9%和6.8%,显示出全球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
绿色转型加速
中国纺织重镇江苏盛泽,随处可见各种可再生纤维产品的广告牌,扎根于此的企业集群不断攻克再生纤维、无锑纤维等绿色产品技术壁垒,推进绿色发展。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逆势成长,“绿色引擎”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推力。
从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同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中国领导人倡议“绿色复苏”,并主动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抓紧制定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
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未来五年,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持续减少;到年,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将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晖认为,绿色、生态、环保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绿色产业即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新的环保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仅会倒逼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而且更多绿色新兴产业会加速涌现,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年11月2日,中铁十一局工人在新建福厦铁路湄洲湾跨海大桥建设现场施工。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创新动力澎湃
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充能”,中国选择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保持上升势头。
年前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高于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7个百分点;1-8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也快速增长,以新技术为引领的新企业正为经济带来越来越强的动力。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年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是依赖创新,中国线上经济、健康产业等发展亮眼,贸易摩擦也倒逼中国加速科技自立自强。
“未来,全球疫情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刘志彪说。
产业提质升级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在实现由负转正后,继续稳步回升。年1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至10月加快1.7个百分点,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说,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将更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增长,制造业投资将恢复增长,科技创新会催生更多新发展动能。
祝宝良说,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及扩大内需战略逐步落实,消费也将提振升级。“消费遭受疫情冲击最大、恢复最慢,基数效应也最大,预计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会反弹到12%左右。”
“升级版”的中国制造在新一年将继续为全球提供支撑。
年,中国机电产品贸易产值及规模保持增长,引领全国外贸快速恢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说,目前,疫情相关产品的出口需求依然饱满,非疫情产品因为国外进口商补充库存也将加大采购力度。
“疫情不会改变中国世界机电生产制造中心的核心地位,家电行业出口全球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他说。
年10月16日,在广州举行的第届网上广交会线下双循环贸易促进活动上,企业代表和采购代表洽谈业务。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开放步履不停
成功举办第三届进博会、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年,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不断加强。
“随着年各协定顺利推进,中国与东南亚、与欧洲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说,“合作区域不仅内部,互相间的供应链也将更紧密结合,投资、贸易往来更加活跃。”
他认为,这也为未来中国加入CPTPP、促进中日韩FTA谈判奠定基础。
年正式实施外商投资法、自贸试验区增至2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年起还将调整进口商品三种关税税率……中国营商环境优化不断释放对外开放红利,吸引巴斯夫、壳牌、达能等跨国巨头携新项目纷至沓来。
中国欧盟商会副会长刘畅说:“中国潜力无穷、投资环境良好,不少外企看好中国市场,投资意愿不减。”
屠新泉认为,系列举措凸显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动性。“中国扩大进口,坚持开放型经济,最终将惠及全球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