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6日,岁的丁光生在上海去世。
这位百岁老人可相当不简单!
他可是我们国家最早一批临床麻醉学家、药理学家和编辑学家,曾经亲自试药,制出了我国第一个得到美国认可并进行仿制的新药。
年近花甲时,他又跨行到了编辑领域,创办了《中国药理学报》以及《新药与临床》,创立了“编辑学”这一门新学科,后来还获得了编辑领域上两个重要奖项---“金牛奖”和“韬奋出版奖”。
01
年7月23日,丁光生在北京出生。
他的父母可不简单,都是我们国家清末民初最早的几批留学生。父亲丁绪贤曾在北大、浙大等高校任教,是我国半微量分析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母亲陈淑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是倡导我国女子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
在他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丁光生从小就立志要以科技兴国、教育兴国为己任。
年,17岁的丁光生就读于中央大学医学院。年,丁光生如愿考上了王应睐院士的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郑集以及郭祖超老师那种孜孜不倦和严谨求实的精神,也让丁光生铭记终生,受益无穷。
王应睐是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是我们国家最早的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是近代生物化学科研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曾经在世界上第一次通过人工手段制出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郑集则是我们国家营养学的奠基人及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郭祖超则是我们国家医学统计学的开拓者。
年,丁光生顺利通过了公费留学相关考试,获得了前往美国继续学习深造的好机会。
丁光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就读于临床麻醉学专业,并从年8月起,成为了临床麻醉医师,也是我国最早一批麻醉学家。在临床上,丁光生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患者的认可。有一位患者病故后,其家属还特意写信到中国来表达对丁光生的感谢和怀念。
此外,在芝加哥大学,丁光生还同时攻读了药理学专业的博士,探索研究普鲁卡因的代谢及其毒理作用,并在年6月拿到了药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了我们国家最早一批药理学家。
年,丁光生毕业时,美国对中国留学生回国进行多方阻挠,承诺给予优厚待遇,但丁光生还是毅然选择了回国。他后来回忆道:当时,他曾在报纸上看到了中国军队为了不打扰居民而夜宿南京路的情景,深受感动,更加坚定了他回国的信心。
年7月,丁光生费尽辛苦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踏上了祖国的热土。
当他第一次见到高高挂着、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了。
02
丁光生回到祖国后,到了上海,经人介绍,被药研所聘任为副研究员。
当时,上海药研所在药理研究方面几乎是一穷二白。
丁光生从无到有建立起了药理学实验室,包括从亲手设计房间的结构蓝图到购买器材等各个事项,他都无一不自己亲手认真操办。
年代,我国南方地区有很多血吸虫病患者,而当时用于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仅仅只有一种,那就是酒石酸锑钾,但是这种药物属于静脉用药,毒性比较大,而且还需要多次用药,很多患者都在治疗过程中不幸中毒而死。
“我一定能找到解药。”丁光生毅然承担起了这项任务,并开始了不舍昼夜地研究。
他先是深入研究了锑剂的毒理与药理作用。在对锑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后,他开始寻找并试验能够解毒锑剂的新药。
终于,年3月,在丁光生和几个同事的不懈努力下,他们研制出了具有解锑剂毒性的新药——二巯丁二酸钠。
新药制造出来后,是需要经过临床验证后才能给患者运用。但是,当时也没有现今严格规范的临床试验体系,谁来试药便成为了一个难题。
此时,丁光生再次站了出来,亲自进行试药,成为了第一个静脉注射该新药的人,证实了二巯丁二酸钠具有毒性低的特点。
之后,这一新药便进入了临床试验。结果证明,该新药不仅能够能用于锑剂解毒,还可以用于铅、汞等其他重金属中毒。
而正是二巯丁二酸钠的发明与推广应用,这才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后来,丁光生等人还研制出了二巯丁二酸钠口服制剂。年12月,二巯丁二钠被鉴定为我国首次创造的广谱重金属解毒剂。年,二巯丁二钠被正式载入《中国药典》。
年,二巯丁二酸作为儿童铅中毒的解毒剂,得到了美国药监局的认可和审批通过。二巯丁二酸也因此成为了我国第一个被美国仿制的化学药品。
后来,丁光生在他的回忆录里深情地说道“只有把国家时刻放在心上,才能真正地做出为国、为民的新药。”
03
丁光生前半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却在花甲之年跨行去了编辑行业。
年9月,全国药理学会正式成立了。大会决定要自己刊办一份杂志,并一致推荐了丁光生承担这项艰巨的任务。
丁光生也知道,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出版刊物,才能让中国药理界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于是,年近花甲的丁光生又以极大的热情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编辑事业。
年,丁光生主编了《中国药理学报》杂志,为了让中国期刊更好地接轨国际,他在国内首次推行国际上通用的《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
正是丁光生严格的要求与接轨国际的理念,这才让《中国药理学报》仅用5年时间就被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成为了我国早期被SCI收录的几个期刊之一,并在年被中科院科委会列为第一类重点扶持对象。
“丁光生不惜舍弃了原本自己喜爱的科研事业,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丁健院士曾经这样评价丁光生的这次“跨行”。
后来,在丁光生积极倡导下,“编辑学”也因此成为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丁光生还亲自创造了“editology”这个词语,把它用来作为“编辑学”的英文翻译。
年,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把“金牛奖”授予了丁光生。同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也将代表着至高荣耀的“中国韬奋出版奖”颁给了丁光生,来表彰他的卓越贡献。
丁光生老先生也算是实至名归!
04
在丁光生周岁生日时,秦伯益院士特意写了一首诗来送给丁光生:
“丹心报国渡重洋,细雨润物绣华章;
几案常展经纶书,杖履不涉名利场。
新药评价自君倡,期刊规范赖翁扬;
最是难能可贵处,直人快语暖人肠。”
也许,这是对丁光生荣耀一生的最好阐释吧~
丁老虽已去,但他那一心报国的赤子之心,不畏艰难的勇气,锐意进取的革新精神将被永续传承与传颂!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丁光生:制药为民编辑有学》
环球网《岁的他走了,研发的救命药连美国也跟着仿制》
#图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