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眼原创文
蒋晓婷
年前,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三湘民营企业百强榜”。此次百强榜,入围营收门槛比上年提高了4.06亿元,但榜上企业基本上是老面孔。
三一集团,年营收较上年增长亿元,以亿元的总营收登顶百强榜榜首,蓝思科技营收增长近亿元,排名第二,博长控股集团(主体为冷水江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长”)以.35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三。
(图源于红网)
相较于三一集团、蓝思科技的广泛知名度——前者曾在年捧出“中国首富”,后者背靠苹果,在代工市场拥有国际知名度。博长显得低调多了。
孵化博长的娄底市冷水江,在湖南也是知名度“缺缺”,当然,这个知名度低,也是被对比出来的,相较于省会又是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长沙,伟人故乡湘潭,湖南的交通咽喉株洲、衡阳,以及因风景驰名中外的张家界和湘西地区,以“世界锑都”享誉第二产业的冷水江,很难从名气上展现出优势。
但博长能从娄底冷水江市走出来,一定程度上,也是吃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红利。
冷水江是湖南省内首屈一指的资源型工业城市,被称为“全省工业的心脏”,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并在国家资源的大力扶持下,从矿区改成冷江特区,再升级为县级市冷水江市,到上世纪90年代,全市拥有大大小小多家矿产企业,加上湘黔铁路、娄怀高速从东至西贯穿境内,交通便利,带富当地众多万元户。
这座常住人口不到33万,人口数量、GDP在娄底市五个行政区中不占优势的小城,人均GDP全市第二,仅次于娄底的中心城区娄星。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之所以取名“博长”,似乎也受到冷水江市城市底色的影响——“不靠天、不靠地,不懈怠,靠自己的奋斗,博得更美好的明天。”
21世纪初的冷水江市,和国内众多资源型工业城市一样如湖北黄石、安徽铜陵,甘肃玉门等,因为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在年被国务院列入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整个城市“因矿而兴、因矿而衰”,矿山关闭,下岗职工大增,不得不进入转型期,发展模式由拼资源、拼能耗、拼环境到强调创新、节能和环保。
10年后的年,冷水江转型初捷,第二产业之外,新能源、新材料、电子陶瓷、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齐发力,冷水江市摇身一变成为“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03,在全国个城市中位居第68位。
从冷水江市孵化出来的博长,似乎也在跟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向死而生”的态度打开新局面——从昔日国企中的吊车尾变身中国民营强,破产后绝境重生持续20年盈利,为冷水江市贡献三分之二的税收,其员工人均年收入超10万,被业界誉为“经济奇迹”。
也不同于昔日同侪湘钢、涟钢、衡钢强强联合,合作共赢,重组成为湖南第一大国企华菱钢铁集团的成长路径。
(冷水江钢铁厂熊又华摄)
博长的成长是依靠市场化淬炼,以经营主体——冷水江钢铁厂(以下简称“冷钢”)为核心,布局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发展子公司,扎扎实实给自己锻造了一条——每年至少万吨铁、万吨钢、万吨钢制品稳定体量的现代化生产工艺流程完整产业链护城河。
回过头去看,那批出生在年,一个有时代烙印的大钢铁年份,随着大多数钢铁厂在时代震荡中灰飞烟灭,全国各地硕果仅存的老牌钢厂们,在数个经济周期中熬出一身铜皮铁骨,行走的路径大致和华菱和博长差不多。
前者被称为湖南“钢铁航母”,去年资产总额超1亿元,是湖南近几年唯一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上市公司,助推多位一把手商而优则仕,步入党委政府经济建设的顶层设计圈。
后者以龙头作用,带领小城钢铁产业集群向上发展,助力员工致富,周边居民就业,解决近10万人生计问题。
无论是拥抱国资,或者单打独斗,套用一句时代梗,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1
冷钢是工业时代的镜子
博长是由原国企“冷水江钢铁厂”改制而成的全员持股企业。要了解博长的“传奇”经历,首先要从“冷钢”说起。
说起来,冷钢发展高低起伏的路径,其实一直在跟时代共振。
冷钢创立在全国发展大炼钢时代。彼时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国家要发展重工业,钢材成为紧俏资产。
当时全国的钢铁年产量是15.8万吨,占世界总量0.1%,这点钢平均下来,不够给每个中国家庭打一把菜刀,实在没办法满足国民经济需求。毛主席就曾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从年起,全国各地钢企相继成立,技术人才、大学生、钢铁工人扎堆进厂,正式掀开重工业发展经济的序幕。
湖南拥有浩浩荡荡的“钢铁湘军”队伍。以湘潭湘钢为代表,全省各市州县都开设钢厂,诸如涟钢、衡钢、冷钢、长沙钢厂、株洲钢厂、祁东白地市钢铁厂、湘东铁矿、邵阳钢铁厂等等。
(炼钢女工,图源于记忆)
其中,冷钢一度被称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生铁产地”,作为国家非重点钢铁厂,铁产量每年能超过30万吨,背靠国资,自给自足养活了当地数千名员工。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经济成为主流的历史阶段。昔日计划体制内的“香饽饽”们,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行业洗牌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等原因,全国大批钢厂被拍在时代沙滩上,湖南境内只剩下湘钢、涟钢、衡钢和冷钢,且都在破产边缘。冷钢最难的时候,6个多月发不出工资,甚至有员工住进棚户区,在市场上捡剩菜叶子度日。
四家钢厂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自救路径。湘钢、涟钢和衡钢重组成为华菱钢铁集团,协同作战,成为湖南递向世界的硬实力名片。
冷钢顺应时代发展,倚靠体制改革,从谷底——亏损1.2亿元、负债8亿元,拖欠员工6个多月工资,工厂没材料,没库存,一度因拖欠电费过多而被电力部门拉闸停电,爆发过打砸电力局办公室的暴力事件——突围,用6个月时间实现盈利,不到一年时间,生产经营指标22次刷新历史纪录,比年减亏8万元。
(冷钢内景,图源于官方)
冷钢自此成为湖南省内从国企改制成为民企的典型代表,全民持股,共同富裕。
到年再遇金融危机,行业亏损,企业减产时,冷钢逆势而上,年产量刷新记录,达到万吨,净利润则超过3亿元,成为国内“最具成长性企业”。
冷钢也跻身冷水江的“大骄傲”,至今连续20年盈利,为冷水江纳税近90亿元。
2
冷钢人拯救冷钢
冷钢能缔造“经济奇迹”,是全体“冷钢”人破釜沉舟的自救。
没人会料到“冷钢”活能过来。前“冷钢”人陈代富,被湖南冶金总公司调回来主持大局,诉求只是:稳定员工情绪,不要出乱子。
陈代富内心也“非常不愿意”回归冷钢。他在冷钢工作30多年,刚在长沙某国企走马上任3个多月,屁股还没坐热,明眼人都知道“冷钢”是个十成十的烂摊子,回去就是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
(陈代富在冷钢车间,图源于官方)
但陈代富最终选择了回归,附带的条件是——不需要保留他在长沙的岗位,撤回冷钢的破产申请——可以说是抱定“破釜沉舟”的心态,要给冷钢探一条生路。
回冷钢的就职演讲上,陈代富懒说漂亮话,先解决生活问题:我来就是为大家搞口饭呷,保证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话音落地,现场掌声雷动。
大家都愿意吃陈代富的“大饼”。冷钢重建初期,是陈代富借钱,给员工发工资,尽管每人只有几百块,但让员工们看到了,这个来拯救冷钢的人,值得信任。
工厂没生产原料,是陈代富各处刷脸,顶着重感冒引发的喉咙发炎失声下,开车16小时赶到武汉借焦炭,让冷寂多时的冷钢高炉,重新冒出青烟。
也是陈代富以身作则,放下有前途的岗位,回到看不到未来的冷钢,早6晚10,不是在工地上巡厂,就是在办公室看新闻联播了解国际形势、国家政策,身体力行给全体员工做示范,点燃了冷钢人从谷底回归的心气儿。
在陈代富回归7个月后,冷钢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22次刷新历史纪录,比年减亏8万元。3年时间,冷钢扭亏为盈,固定资产超3亿元,为国家缴纳税收0多万元,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增加3倍。又过5年,冷钢产量从30万吨跃升到万吨。
冷钢人也投桃报李。在陈代富大刀阔斧改革,更改薪酬制度,精简三分之二部门,改革考核制度,实施岗位竞争和末位淘汰,没人打砸怒骂;冷钢决议改制成民营,在厂内公开筹资,0多名员工自愿入股,把本就不厚的家底,一股脑跟着陈代富梭哈。
甚至在很多冷钢人的心目中,陈代富是“神仙”,听他的准没错。
年初,国内的铁矿石突然猛涨,行业内的钢厂都在抢时间买货囤货,陈代富不囤反卖,变现5.5万吨,半个月后,铁矿石价格暴跌,冷钢迅速抄底进矿。
经此一役,国内众多钢厂负债累累,冷钢大赚1多万美元。
年钢铁产品迎来暴涨,同行都在储存原料,陈代富又反其道而行,要停炉减产清库存。不多久,国际金融危机袭来,螺纹钢的价格从每吨6元降到3元,冷钢再次抄底成功,少花了两个亿的成本。
年的行业“极寒”年,钢铁企业尽亏损,冷钢又双叒跳出危机,一招产品高抛,原料低吸,节省成本万美元。
(冷水江钢铁厂厂区来源:娄底市摄影家协会)
一次次穿越行业周期,再加上新旧“冷钢”人的双向奔赴,帮助冷钢在国家没有任何投资的前提下,真正绝境重生。到今年,冷钢营收超过亿,成为湖南省内民营Top3,中国民营企业第名。
冷钢员工也是守得云开。在冷水江这个平均薪资3K左右的小城,冷钢人年薪超10万元。
3
华菱向左,冷钢向右
或许会有人好奇,当初同样是在破产边缘上挣扎,湘钢、涟钢、衡钢能合作共赢,冷钢为什么只能单打独斗?
背后有其历史偶然原因,也有冷钢不占优势的资产、地理位置等因素。即便冷钢后来靠着改制杀出一条血路,但国企转民营何其艰难,据陈代富的说法,“好比圈养动物要跟野生动物争食一样。”
尽管从结果看,如今两大集团分别登顶湖南国企、民营两大榜单前三,同时跻身中国企业强,算是殊途同归。
但相较于华菱钢铁以重组形式做大做强的平稳向上,冷钢的成长路径似乎更透着坚韧。
毕竟,从正常逻辑上来说,背靠国资能让冷钢活得更好。
按照陈代富的说法,年冷钢之所以选择改制,是因为处在破产状态下,不能从银行贷款,又难以打开市场销路,不得不改。
一个事实是,年左右的钢铁行业低潮阶段,冷钢就曾全力配合过华菱钢铁的重组并购。
(陈代富,图源于红网)
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陈代富曾一脸希冀解释,冷钢和华菱并购后,冷钢有资金和政府扶持,期待产能在2年半时间内做到万吨,员工收入有一个大提升。“冷钢有机制体制、思想观念优势,华菱有政策优势、资金优势。两大集团的合作重组,有利于湖南钢企做大做强。”
冷钢甚至已经和华菱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只要华菱完成对冷钢的尽职调查、资产评估、商务谈判完成后,就可正式签约。
但合作突然中断。陈代富在采访中解释过,是年左右,华菱内部也是在得到湖南省政府的补贴输血后才实现微利。巨大经营压力下,华菱腾不出精力和资金整合冷钢,双方的合作只能流产。
也因为这次合作失败,冷钢终于摆脱了传统思维,进入了全新的“博长时代”——“永不言败、艰苦创业、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不仅挂在办公楼,刻在工厂内部的文化石上,更扎扎实实是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血液里。
“冷钢”人以全员持股,共同富裕的向心力,一门心思扎入市场化大潮,全副武装应对时代拍来的每一个大浪。
后来接受采访时,陈代富说,“钢铁行业只能靠自己,只有敢于‘断奶’,才能真正走向全行业的发展壮大,由钢铁大国转型为钢铁强国。”
(头图来自于娄底市摄影师协会)
1、《华菱放弃冷水江钢铁再寻“婆家”》,第一财经日报,年3月9日;
2、《冷水江钢铁传奇经历破产边缘到中国强》,三湘都市报,年12月10日;
3、《从苦和累中闯出来的陈代富》,中国经济周刊,年4月9日;
4、《核心竞争力是“博长文化”》,湖南日报,年5月21日。
作者:蒋晓婷
主编:凌平
编审:扶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