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灾害,是指风力将沙土吹起并携带到空中的现象。沙尘暴的形成与地形、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沙尘暴不仅会影响空气质量,降低能见度,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对农业、交通、通信等造成损失。
近日,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强沙尘
暴的侵袭,多地空气质量指数爆表,能见度降低,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次沙尘暴的主要来源是蒙古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沙漠和草原,受到蒙古气旋的推动,沿着西北-东南方向传输。然而,在沙尘暴的南下过程中,有一座山脉却凭借一己之力,为南方的多个省市遮风挡土,为我们的蓝天白云保驾护航。这座山脉就是秦岭。
秦岭东西绵延公里,南北宽达两三百公里,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主峰太白山海拔.2米1。秦岭不仅是中国的脊梁,也是中国的生态屏障。秦岭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秦岭还是我国南北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分布的重要分界线。
正是因为秦岭的存在,才使得沙尘暴难以南下。据气象专家介绍23,“秦岭地区的平均海拔高达多米,漂浮在空中的沙尘主要集中在近地面的低空中,低空气流很难越过秦岭,受其阻挡会沿秦岭向东传输。”因此,秦岭以南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相对幸免于沙尘暴的侵扰,空气质量保持在优或良的水平。
那么,秦岭是如何形成的呢?秦岭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产生的一部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始于约万年前,并持续至今。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欧亚板块,并向下俯冲至地幔深处。欧亚板块则向上隆起,并向两侧形成了巨大的褶皱。这就是秦岭造山带的初步形成。在距今2.4亿年的海西运动中,秦岭南部又发生了强烈的挤压变形,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断层和褶皱,使得秦岭造山带进一步隆起和增厚。在距今2亿年的印支运动中,秦岭北部也受到了华北板块的挤压,形成了一系列的逆冲断层和褶皱,使得秦岭造山带达到了最高峰。这就是秦岭造山带的主体形成。在侏罗纪,由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秦岭造山带又发生了陆内变形,形成了一些走滑断层和走滑褶皱,使得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裂和错动。这就是秦岭造山带的后期改造。
在白垩纪至新生代早期,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散失和地壳重力平衡的调整,秦岭造山带进入了稳定期,经历了长时间的剥蚀和夷平作用,形成了一片广阔的准平原。这时候,秦岭造山带已经不再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脉,而是一片低缓平坦的地表。这就是秦岭造山带的夷平阶段。
从新生代中期开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引发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不仅影响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隆升,也影响了中国大陆内部的伸展作用。在伸展作用下,秦岭造山带北部出现了一系列正断层,并形成了渭河盆地。渭河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伸展盆地,其北缘为陕西槽、陕西断裂、陕西凹陷等正断层组成的断层带。正断层将渭河盆地与秦岭造山带分隔开来,并使得渭河盆地发生了下沉。而位于正断层下盘的秦岭造山带北部,则相应地发生了抬升,并呈现出翘倾现象。翘倾是指正断层下盘在卸载作用、深部热物质作用或深部小尺度对流作用等因素影响下,向上弯曲或倾斜的现象。这样一来,曾经被夷平的秦岭造山带北部又重新被抬升出地表,并形成了现今的秦岭山脉。这就是秦岭山脉的再隆升阶段。
综上所述,秦岭山脉是由于古老的造山作用、长期的剥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一些新生代的沉积盆地和地貌。
秦岭山脉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秦岭山脉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也是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地理区的分界线,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物种。
秦岭山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军事要塞,也是中华文明的龙脉,有许多名胜古迹,如麦积山石窟、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华山、终南山等,是中国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秦岭山脉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宝库,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陕西省内关中平原和陕南地区的水源地,对维持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和水文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秦岭山脉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储藏地,有金、银、铜、铁、锡、钼、钨、锑、铅、锌等多种金属矿产,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