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瑞民俗大写意:时光掠影,留住乡愁一一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二十)
作者:何景瑞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民族精神,用拳拳的赤子之情,经过长时间的子夜笔耕,留下了这些民俗文字,记录中国北方历史,为即将消失的文化存证,留住民俗文学之根和民族生活基因。
一一题记
.铝制篦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都有怀旧心理,睹物思乡,想起那个年代的往事,品味那年那物,见证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铝制篦子有两种,一个是生铝浇铸而成,一个是铝丝手工拧制,做工都十分精堪,达到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效果。
干粮篦子,是农村普通人家的生活用具,是大锅饭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进步中求其实用价值。在物质匮乏年代,赤峰地区一些农村住土房、睡火炕和建锅灶,用大锅烧水做饭,由于小米和玉米是主要的囗粮,蒸干粮是家常便饭,家家都有锅篦子,有竹编的,有高粱杆的,后来有了金属材料制成的,铝制篦子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随着农民工进城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干粮篦子逐步淡出生活的视线,成为怀旧的老物件,纳入民俗用具范筹。
在家乡,一些留守家庭,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还在用干粮篦子蒸干粮。现代人流行一种“百搭”生活,这个词也延伸到饮食等领域,不论是铁锅炖豆角、土豆和排骨,还是熬大锅菜都视它为百搭食物,农村人习惯叫烩锅饭。我看到姥爷家的做法是这样的,先将豆角、土豆、排骨和腊肉皮在锅里炒一下,放盐加水与菜平,擀一个大面饼,盖在烩菜上,再放上锅篦子蒸鸡蛋糕或其它蒸食,并再在锅的边上帖玉米面、高粱面、荞麦面的手饼,在肉菜熟了的时候,出锅的大饼子和印着大手印子的锅贴香气扑鼻,咬口入嘴有锅巴的酥脆芳香,还有大饼子是炖菜的蒸汽蒸熟的,饼底的菜又紧贴着大锅,直接火烤,有一层焦黄的锅巴,又脆又香。这道家乡菜,清香可口,老少皆宜,是一窝十几囗人的美食,彰显出粗犷的农家特色,看到行将失去的铝制篦子至今都不会忘记。
.红牛墨汁
黑塑料包装的内蒙古赤峰文具厂生产的原装“红牛墨汁”,具有包装严实、携带方便的特点。据市民白银冰介绍:“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有毛笔课程,家乡人买家乡货,我就用这个红牛牌墨汁练习毛笔字,它记录了我的学生时代。”
红牛墨汁,是赤峰文具厂的著名品牌,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素有“书写流畅,墨迹香彻”之美称,墨色黑润赛漆,丰韵如神,妙趣横生,成为书画艺术界的必需品。
关于墨汁,传说在周朝时,有一个擅长诗画的人,名叫刑夷。一天,刑夷在河里洗手时,看见河面上漂着一件黑乎乎的东西。他怀着好奇心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尚未燃尽的松炭,便又随手丢进了河里。刑夷突然发现,自己一双刚刚洗干净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颜色。他赶紧追到下游,把那块松炭捞了起来带回家,用砖头将它捣碎,研成粉末。妻子王氏把一碗麦粥端到刑夷面前。刑夷望了一眼,灵机一动,捧起黑粉末,“哗”地撒在麦粥碗中,笑了笑,拿起筷子,朝碗里蘸了几下,朝墙上划了几下,墙上出现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迹。“哈哈,我找到写诗作画的材料啦!”刑夷高兴地叫了起来。从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调成的液体写诗作画,这种液体就是中国最原始的墨汁,一直延续下来,并称为碳墨。
墨汁铸魂,造就时代精神,书写中华文化,留下世界文明。宋朝-黄敏求在《水墨水仙》中写道:“玉润金寒情窈窕,缟裙翠带态轻盈。只愁微月清无对,更画梅樊作弟兄。”宋朝-释文珦在《墨水仙》中写道:“二妃泣苍梧,泪多衣袂黑。犹似不忘君,垂头情脉脉。”墨汁文化渊远流长,越来越倍受青睐,永不褪色。
.老煤气灶
一个多孔挂“喜”字的炉盘老煤气灶,像一个大马勺子,有铸铁炉头,直开阀门,点火采用火柴或打火机在炉盘上引燃,这个老煤气灶,结构单一,极简实用,是煤气时代的初级产品,说明当时用上这种煤气灶的家庭,也是比较时髦的殷实人家。
老煤气灶,又叫炉盘,指以液化石油气(液态)、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按气源讲,分为液化气灶、煤气灶、天然气灶。按灶眼讲,分为单灶、双灶和多眼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燃气事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城市燃气的普及程度非常低,仅有百分之十几,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人使用燃气。那时,燃气灶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灶面材料多为铸铁,没有电点火装置,工艺也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随之兴起,国外各式各样的燃气用具纷纷进入中国,燃气用具的生产企业也由原来的十多家猛增到近百家,企业类型也由原来的单一燃气公司发展到有国营、集体、民营等各种企业类型,国外著名的燃具生产企业也开始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从而使燃气用具的产品质量和外观也有了根本的改变,产品的品种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
力拔趋势气盖世,执美如金成大统。小厨具,大名堂,从年以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阶段。中国的燃气及燃具事业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国外先进燃具开发制造技术的引入,带来了中国燃具事业的突破性改变。我国最主流的燃气灶是明火式燃气灶,大气式推出了直火、旋火等概念,低节能、环保、火力强劲、不熏锅等特点是灶具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焰灶、红外线灶具等火力猛、一氧化碳含量低的节能环保灶具必将成为市场上的新宠。
非金原是铁,能火不关柴,借气成喷子,烧人起祸灾。如今,人们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燃气灶的通用普及及液化气的源源供应,老煤气灶被技术革新和市场竞争所淘汰,但笨拙也不失过去的风釆,成为一段民俗的历史记忆。
.饹豆板子
美食在民间,舌尖文化美名传。据传说,康熙年间,皇帝在围场游猎,行到福山庄的地方,一个御膳厨生病,留在福荟寺,没随皇帝游走。一日,他出寺闲游,路过福聚德饭庄,与主人聊天,到了中午吃饭时间,挽留吃饭,让小翠下厨做饭,她当时被蜂子蜇了眼,视力不太好,在锅里煮玉米粥,不知下多少面,又唯恐把粥揸稀了,一会掀开锅盖,用勺子挌拉挌拉锅,看看多少,又加了点干面,反复几次,结果成了粘勺子头。正好锅台边上有两个盆,小盆在下,大盆在上,她拿来瓢往盆里舀粥,舀完一看,上面是个漏盆,把粥全漏到有清水的小盆里了,心里发慌,她灵机一动,用笊篱把盆里的漏条捞起,尝了一口,挺爽滑,弄些菜汤泡着吃。这顿饭让客人吃得很爽,还都没吃过这个盆漏,也有叫“河漏”的。朝廷对全国各地风味小吃进行统计调查,“河漏”也被汇入其中。康熙帝看名单时,因“河漏”名字特殊,引起注意,随后命御膳厨师做来食之,吃后龙颜大悦。因“河漏”的叫法不吉利,康熙帝将其改为“饸饹”。随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交流探索发明了擦面板,也就是饹豆板子,从此成了实实在在的饹豆,再配上各种品味卤子,成了赤峰民间美食,现在的哈达街头,还有饹饹豆的招牌幌子,引人注目,有点让路过的顾客流囗水。
饹饹豆板子,四框结构并有对称的两条加长,搭在锅沿上稳定性很强,中间嵌入镀锌洋铁皮并有规律排列的砸孔,正好放在6印、7印铁锅上,便于擦抿饹豆面,也有叫“饸饹面鱼儿”的,是赤峰一带特有的面食小吃,也是农家特别拥有的生活炊具。
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的家乡,有时去陸家营子村西沟里的舅舅家里,还能吃到小米面的饹饹豆,泡上一碗韭菜鸡蛋卤子,嘴里的清香伴随着齿间舌尖的爽气,让身体的每一根神经都凉爽惬意。如今,历经岁月的不断流淌,一脉流传,原汁原味保留了祖辈创造的制作技艺,持久不会忘记。
.瓦工锤
建功立业,挨打是为了平整,受砸的地方不出棱角,弹性不处硬,软实力更说了算数,锤下无理论,归位是真理,让你躺平必须老实,瓦工胶锤,一锤定终身,高楼大厦平地起,为了扫平屋地,功劳是大大的有。
瓦工胶锤,铁把胶头,入手沉着,生胶橡质凝固而塑,是农民工装修屋地瓷砖时的必备工具,叮当叫响,挣钱的老母子,有诗曰:添砖洒汗挥浓墨,建筑修屋逞英豪;巧务大厦脚下客,好为万户居定所;小黑斑驳心犹洁,老茧人生结房缘;永固脚下成大道,退役不俗是模范。
瓦工胶锤,在现代建筑业中,普遍使用的装修工具,在锤类当中是比较另类的一种,是用生橡胶制作而成,富有弹性,不伤瓷砖,经久耐用,可以说,只有老去的瓦工,没有使坏的胶锤,真是一锤用终身。
.铅制保险丝
在民俗用具中,铅保险丝是一条铅线二分长,连接电源挂壁箱,但愿千家皆幸福,纵然碎骨又何妨,今也是,明也往,它的存在就是有电的地方,毫无国界之分,共用共同,物以类需。
民俗物件中的铅制保险丝,粗细等级分类明显,适宜多种设备电源上使用,是很好的民俗物件,体现了民俗文化值得倡导的民族精神。
保险丝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熔体部分,它是保险丝的核心,熔断时起到切断电流的作用,同一类、同一规格保险丝的熔体,材质要相同、几何尺寸要相同、电阻值尽可能地小且要一致,最重要的是熔断特性要一致,家用保险丝常用铅锑合金制成;二是电极部分,通常有两个,它是熔体与电路联接的重要部件,它必须有良好的导电性,不应产生明显的安装接触电阻;三是支架部分,保险丝的熔体一般都纤细柔软的,支架的作用就是将熔体固定并使三个部分成为刚性的整体便于安装、使用,它必须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绝缘性、耐热性和阻燃性,在使用中不应产生断裂、变形、燃烧及短路等现象。
铅保险丝,叫电流保险丝,也叫电阻丝,定义为熔断体,起到电流过载的保护作用。电路中正确安置保险丝,会在电流异常升高到一定的高度和热度的时候,自身熔断切断电流,保护了电路安全运行。在多年前,爱迪生发明了保险丝,用于保护当时昂贵的白炽灯,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保护电力设备,避免了内部严重的超荷故障。在机器机械受过高电流干扰时,有可能损坏电路中的某些重要器件,也有可能烧毁电路甚至造成火灾。正确地安置了保险丝,那么保险丝就会在电流异常升高到一定的高度和热度的时候,自身熔断切断电流,从而起到保护电路安全运行的作用。早期原始型态的保险丝,直接以螺丝锁定,用于各种尺寸的旧式开关或插座。有裸片状保险丝比旧式丝状方便使用,有玻璃管状的常见于电子产品中,有陶瓷管状的可避免玻璃爆裂,还有塑胶片状带金属片接脚的汽车保险丝等等,种类繁多,样式各异,构成电子程控的一统天下。
.铜烟袋锅子
总想把思索送上云端,超越梦想,用铜打量,在窗台炕沿上一磕,从朝阳到黄昏,从南到北吹进心房,跨过了千山万水,曾抽响了起队长的哨子,开启小村的思维,把一切往事装满铜袋锅子,梦回牵绕。
铜烟袋锅子,是一种吸烟的工具,装在旱烟袋杆一头的金属的碗状物,历史很悠久,当烟草传入我国时,大约是在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的明朝万历年间,烟袋锅也是在这个时期在中国开始使用并流行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原来凡是师老爷吃烟,不大懂得从烟袋荷包里往外装,都是从那个口袋里捏出一撮子来塞在烟袋锅儿里。”小时候,在内蒙古赤峰一带,特别是松山区初头朗镇家乡,一些老年人,不分男女,都不分男女,嗜好用烟袋抽旱烟,虽丑态流行一时,只在深山聊人生。
在中国文化元素中,烟袋锅在古代是一种防身武器,武术稀有短兵器械,由吸烟的烟袋锅演变而成,形状与烟袋锅相似。但烟锅和杆均比平时烟袋重、大和长,烟杆和烟嘴为铜制,杆为藤,长约三尺,平时亦可吸烟,急时即可成为武器。据传“彭公案”中欧阳德使用的拿手兵器便是一杆大烟袋。当今武术运动中所使用的烟袋多为不锈钢制成,长度有四尺五寸、三尺、两尺,一尺五寸,长短不等。长者易于表演,短者携带方便,宜作防身用。基本技击方法,为格、砸、击、戳、点、捣、挂、撩、磕等,是中国特色的武术独特的门类。
烟容天下难容之事,嘴笑世间可笑之人。都说,戴眼镜是文化人,抽烟也有着无限的风景与况味,走过长江与黄河,走过草原与山坡,播下微笑,播下欢乐,让幸福飘在每一个角落。
作者简介
何景瑞,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初头朗村农民,草根写手,笔耕半个世纪,作品在《中华日报(泰国)》《澳洲讯报(新西兰)》《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精神文明报》《精短小说》《吴地文化闪小说》《中国精短小说年选》《中国闪小说精选》《国际闪小说精选一一星闪瀚宇(第一卷)》《华文闪小说精选》等报刊杂志及年选本发表作品。出版《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一部,纯文学专著《笔思归——何景瑞文集》一部,用质朴的文字,书写原汁原味的乡土作品,抒发农民草根写手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