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好莱坞大片中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场景,一架军机被两枚导弹追逐,但飞行员靠着娴熟的驾驶技巧开着飞机辗转腾挪,不仅成功击落了敌方导弹自己更是毫发无伤。这样的场景总能让观众们看的热血沸腾,然而这只是影视剧的描述,这样的场景真有可能在现实中出现吗?
躲导弹的方法大致有这几个,首先得分什么导弹,红外的还是雷达的。早年躲红外的可以朝太阳飞,大火球最热嘛,或者俯冲,地面的红外背景也是杠杠的。不过后来换了锑化铟的自导头就不灵了,得扔干扰弹了,当然,该做机动还得做。现在换成了焦平面阵列引导头就更讨厌了,几乎就没啥好办法,只能拼了命跑,毕竟红外导弹的发动机也就能工作一小会。有比较狠的直接用红外激光去闪导弹的眼睛,这玩意儿直升机和运输机上用的比较多。战斗机上由于双方相对位置变化太快,还没怎么实际使用。
对于雷达制导的导弹,主要还是利用雷达警告装置尽早的侦查到对方的火控信号,通过机动摆脱锁定,毕竟机械扫描雷达的探测锥度一般也就60度,加上机械扫描也不会超过90度。还有就是利用多普勒效应,垂直爬升,让雷达把你当静止物过滤掉。干扰弹也要扔,这玩意多用途的。不过现在不管是机载雷达还是导弹的自导头,大多已经进入相控阵时代了,角度大,脉宽调整快。想晃点掉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隐形就变得很重要了。
四代机4S的标准不是凭空提出来的。现在导弹的锁定能力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不隐身,意味着早锁定,不能超巡,意味着不能在空战中保持高能量,不能超视距攻击,意味着被动挨打,不能超机动,基本就是瞄上就死。
第二代空空导弹能根据机体和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去发现并追踪敌机,后来又加入电视图像制导,成了雷达+红外热敏+光学图像,然后又加了ai技术,让导弹变的更聪明,学会分辨哪些是热源干扰弹哪个是敌机本体,甚至教导弹区分敌机和友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而战机一旦被四代导弹锁定,找个合适的时间跳伞吧。它不但是射后不管(fire-forget),而且增加了图像记忆功能,不是丢镁片(热导)就能摆脱掉的。隐身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被发现就意味着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