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就是我们学校的读书月,我们读书月的口号是“左手春天,右手书卷”,阅读使我们的心灵如沐春光。
我们一直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可是你知道吗?阅读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随心所欲的阅读,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在人类历史上,书籍一直属于贵重的物品,称它为“奢侈品”也毫不为过。
有多贵重?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波兰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被称为改变人类宇宙观的伟人,他过世的时候,人们去整理他的遗物,发现里面一共只有40几本书籍,相信我们很多同学家中书架上的图书数量都远不止这个数,那可是当时全欧洲顶尖科学家的藏书量。
第二个例子世界最古老图书馆之一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拥有藏书70万卷主要就是羊皮书和莎草书。亚历山大图书馆上图为电脑模拟图,建筑早已毁于大火
听起来数量惊人,但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他们的国王求“书”若渴,定下规矩,想要在繁荣的亚历山大城做生意的船只,就要交税,这个税不是钱,而是捐两本书。更夸张的是,如果看到船上有珍贵的典籍,他们甚至会扣留你的船只,直到被抄录完毕才会放行。可以说他们是倾全国之力,办起了这个图书馆。一方面说明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另一方面说明书籍太珍贵了,换成今天,跑一趟新华书店,要多少有多少。
为什么贵重呢?上一期讲过,材料太贵重,欧洲的羊皮纸和中国的绢帛不是谁都能用得起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传播成本很高,因为书都是手工抄写出来的,为了一本好书,中国的书生要抄上3-4个月,用的工具还是毛笔,那个艰难无以言表。书籍成为稀罕物就毫不奇怪了,而书籍如果不普及,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很难提升。
编辑器
如果有快速复制文字的办法就太好了,怎么来复制文字呢?中国人首先想到老祖宗的两门手艺,碑拓和篆刻。
中国的文人墨客在游览名山大川或是兴致高昂的时候,喜欢把诗词书法留在石碑上,希望流芳百世。
王羲之——兰亭序碑文
有些人喜欢这些作品,可是又不能把石碑扛回家,碑拓技术就产生了。这个流程就是把石碑均匀的涂上墨水,把纸平铺贴在石碑上,再慢慢揭下来。由于石碑上刻字的部分没有沾墨水,就保留下了字的痕迹。
我小时候喜欢临摹颜真卿的颜体,用的字帖就是从颜勤礼碑上碑拓下来,再印刷出来的。所以,当我在西安的碑林第一次目睹颜勤礼碑的真迹时,激动得不得了。
★
颜勤礼碑(局部)
★
颜体字帖
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你小时候肯定玩过,比如,把纸盖在硬币上,用铅笔涂抹,纸上就会留下硬币的图案;
包括我们三年级的科学课上,去画树干的拓片,这些拓印的方法与碑拓有着相近的原理。
树皮的拓片
而篆刻就是用刀,在石头、木头、玉等材料上,刻出文字或图案。
很多书法、绘画作品会盖上作者的印章,那印章就是篆刻出来的。
《兰亭序》
(作品中的印章越多,往往意味着它被更多人收藏过,价值也更高。)
把碑拓和篆刻组合在一起,一门新技术就诞生了:雕版印刷术。它的流程是这样的:将一篇文章用反手字(印过来后是反的)刻在木板上(篆刻技术),在木板上刷墨,凸起的字受墨后,就可以将文章印到纸上(碑拓技术),用这种方法便可以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印成完全一样的许多份。
因为是先在木板上雕刻,所以被称为雕版印刷术。这门技术一诞生,作用马上发挥出来,大量的农书、医书、历书、字帖流传开来。雕版印刷术的巅峰代表,是一部宋朝雕版的佛经《大藏经》,用了13万块雕版,花费了12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印刷史上规模浩大的工程之一。
发现没有,雕版印刷术相比于手抄先进了很多,可惜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每一部书都要重新刻板,像《大藏经》这样的大书光刻板就要数年时间,而且版面中一旦出现错误,整块板就报废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的男主人公就要登场了。他叫毕昇,是一位普通的刻字工人(用时下流行的叫法,可以称为民科——民间科学家)。
但这可是一位非常会动脑筋的“民科”,他不仅发现了雕版印刷术的缺点,更重要的是,他想出了解决的方案:把雕版升级为活字版。简单的说,就是把原来整块雕刻木板的方法,变为自由组合的拼接法。
你肯定玩过乐高积木吧,按一定的规则,一块一块,严丝合缝地拼合在一起,就能组合成一个大的场景。活字印刷类似于拼乐高积木,事先用胶泥刻出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称为胶泥活字。排版时,按文章所需挑出胶泥汉字,固定在带框的铁板上,板上会敷上松脂、纸灰、蜡混合而成的药剂,活字往上一放,用火一烧,用板一压,待到冷却凝固,一块板型就制成了。比刻字简单了许多,并且,万一中间有错字,换一个就行。最厉害的是,用完后拿火一烤,活字脱落,以后还能重新使用,真是绿色环保循环利用。至此,胶泥活字印刷术横空出世。
活字印刷流程(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