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山古巷老人竹编,这是乡愁保

古街(固东街)是明清时期腾北最大的,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东、西、北三面充斥着现代化元素,新建筑、商品、机动车辆……潮流时尚的顾客熙来攘往,集镇上弥漫着热闹和喧嚣。最偏南的一个巷道,幽深,有点狭长,专卖陶器、骡马鞍架、农具、竹器等乡村用品。巷道尽头,是一家榨油作坊,古老的榨油机还在作业,时不时给宁静的小巷增加点动感。一巷货品,尤竹编器具居多,有晒笆、簸箕、篾帽、筛子、鸡笼、猪篮、背篓、摇篮箩等几十类品种。

卖者多,买者少,整条巷道显得有点安静。卖竹器者多为老人,他们悠悠然吸着老草烟,或端起随身自带的,泛黄的老式茶瓶,里面灌满浓酽浑浊的茶汤,爽滋滋呷上几口,润润嗓子,过足茶瘾,继续静等生意上门。在沧桑岁月中,他们不愠不火,慢吞吞地延续着古老的手艺和买卖。老人们面色很平和,也有点茫然,他们也不知道这类带着泥巴味的土产品市场什么时候将不复存在,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手艺啥时候将嘎然失传。或许,他们此刻只是在乎当街的生意能尽快成交,好早点回去,似乎太多太远的想法均不在考虑的范畴。

在腾冲北部乡镇,竹编历史悠久。山宽树茂,竹木资源丰富,优势得天独厚,不少村寨就地取材,应时代生活所需,让竹编这一特色传统手工艺尽情发挥到极致,流长传承。在生产力落后,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曾一度创造辉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飞速提高,竹编农具才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作为农村日常的零星搭配,仍然被少数人默默传承,幸甚没有失传。卖竹器的人群中,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七十多岁,姓陈,出身竹编世家。我走到他的摊位坐下,和他攀谈起来。难得有人对这手艺感兴趣,看得出他很高兴,只见他不紧不慢的掏出一个锑烟盒,很老式的那种,外表的乌黑几乎覆盖了白锑的本色。老人家娴熟地裹上一根老草烟烟卷,点火,“吧嗒吧嗒”接连吸上几大口,畅快的一番吞云吐雾,仿佛过足了烟瘾,接着他很大方的打开话匣子,围绕着自己熟门熟路的的竹编篾活话题,如数家珍,侃侃谈开。

陈老伯告诉我,竹编这手艺活比起赶马、烧炭、做豆腐等传统的农村三苦相比,不算太累,但做起来得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还要有一定的悟性和钻劲,吃得苦,手底下才能出好活计。产品质量好,式样新,才能讨用户喜欢。除了技术问题,原材的选择很讲究,竹子品种不同,手工成品各异。腾北地区常见的竹子有滑竹、糯竹、石竹、金竹等,其中金竹竹节长,质细柔和,耐磨抗腐,柔韧性较好,是竹编工艺品的上好原材。砍竹子,严格讲求竹龄和节令,随性砍来的竹子,编制的蹩脚货质量不达标,会直接影响业内声誉。竹子必须确保足龄,生长期要在三年以上,成熟,劲道;砍伐时间选取每年农历七月,这时候的竹子饱满圆润,溜直光滑,无虫害病患,颜色一致又没有斑点,叶泽翠碧,竹表金灿,成色最佳。

做竹编的手续有点繁琐,这就考验手艺人的耐心了。先把竹子齐根砍下,去掉枝梢,成捆架到干燥背阴通风的地方搁置起来,让时间和空气对原材料进行慢条斯理的打磨和锻造,致竹子的品性达上乘,时间为1—2月,这个初始程序叫困竹。困期结束,历尽闭关涅槃的竹子变得无比精干练达,色泽由金黄蜕变稍稍泛白。第二步,使用前先放到清水里浸泡三天,唤醒沉睡休眠的竹子,使之鲜活如初,柔韧劲道十足。第三道工序是破篾,把竹筒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接着持专用的篾刀剥取金竹表层最柔韧筋道的部分(称为篾青),然后刮青去节,尽量保持竹子本身的自然色泽。剥去堪为一等材料的篾青,内里的篾黄(竹肉)继续分层,技艺高深的篾匠师傅可分出四五层,剥成随心所欲的绕指柔。第四道工序是开编,具体包括起底、编织、收口三道工序。在编制过程中,如果只是常规的家庭农具箩筐、糞箕、篮子、背篓等,就以最常规的经纬编织法为主。如果编织复杂的桌椅、箱子、竹蔸、笼子、扇子、细筛等,就要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穿插各种技法,让编出的图案花色多样。第五道工序是打磨,用砂纸或刷子细行打磨产品,使之光滑,细糯,手感良好。第六道工序是上漆,喷刷无色无味的清光漆,美观大方,经久耐用。粗糙农具可不上漆。竹编具有结构紧密,结实牢扎,弹性限度好,抗压能力强等特点。采用竹子本色编制,不着色,不上漆的产品清丽素雅,古色古香,别有韵味。

陈老伯一边喝着老茶,一边介绍着,竹编在他们村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解放前,竹编技艺已有很大的发展。解放后,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竹编,那时候村里的竹编能手不计其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和六、七十年代生产合作化的时候,甚至到八十年代的包产到户,竹编农具需求量大,还畅销外地,产品几乎供不应求,当时他们一大家子专门靠竹编就可以换取劳动公分,到生产队领取口粮。因为技术过硬,产品数量多,质量过关,年底还有分红。他们祖辈靠竹编养家糊口,他也正是靠这手艺养大了四个孩子,养活了一家子。说到此处,他停顿了一下,喝了口茶水,老眼放亮光,皱巴的脸庞写满自豪。他农忙种田,农闲继续经营他的拿手巧技搞副业,生活还算过得有滋有味。后来儿女长大,都成家立业了,虽然市场上对竹编农具的需求量越来越小,老人也不再需要披星戴月摆弄竹编维持生计,然而他一直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篾刀。他说到,现在,孙子都成家了,自己年纪大,老眼昏花,手指也不灵便了,儿孙们都一直反对他继续竹编,甚至上街售卖,希望他在家安享天年。他还说,儿孙们都孝道,自己还有补助和医保,吃穿病不愁,但他终究还是放不下这个捣鼓了一辈子的老手艺。因为加工繁琐,利润薄,村里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老人在整,青年人都不愿意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担心这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濒临失传,说到此处,老人的神情变得黯然起来。

我告诉他,腾北的竹编是宝贝,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展现边地文化风采的一张亮飒飒的招牌,这技艺永远不会失传。目前在沿海和内地的广大地区,因为竹子具备生长周期短,繁殖快,种植便捷,物美价廉,用途广泛等特点,已逐渐成为木材的重要替代资源之一,广泛生产竹制品可充分利用竹材资源,既绿色环保,又经济实惠,更是有效地保护了国家的森林资源。竹编这一极具民俗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知名度会不断飙升,丰富多彩的竹编工艺品、日常用品等,正大踏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且备受青睐,竹制品的前景只会越来越可观。

此后,只要与时俱进,更新技术理念,由粗燥走向精细,由简单变成缜密,产品追求多样化的同时,打造精品。同时要主动争取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获取产业扶持,继而拓宽市场,把竹编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逐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和大众化,古老的竹编手工艺一定会迎来发扬光大的艳阳天。老人家听了笑逐颜开,翘起拇指连连称好,他说不一定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但他完全相信国家,他还说竹编行业,只要重视,一定错不了,这个手艺就永远不会失传。说完,他乐呵地站起身来,口中哼着本土山歌小调“新春里咦哟,老倌我嚒偌偌,新新的竹编车上装,街上卖么嚯嚯……”一边从推车上拿下一沓竹篾帽子、竹筛子什么的,齐刷刷摆在地摊上……

可敬可爱的竹编老人,愿他的梦想更加甜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82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