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对中国的挚爱,除那本书和那个难题,

偏方治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50127/4566445.html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战时英国的对华文化政策,是帮助中国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这一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英国政府这种文化政策的制订和贯彻过程中,李约瑟博士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李约瑟其人

李约瑟年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学习医学。不久转向生物化学,年开始在英国生物化学之父霍普金斯主持的生化实验室学习和工作。

年燕京大学的沈诗章、金陵大学的王应睐、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的鲁桂珍,来到剑桥大学攻读生化化学的博士学位。李约瑟此后开始了与这三位中国留学生的频繁接触,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基本的科技发明都源于中国,西方人认为西方创造了人类的科学技术的观点是错误的。

李约瑟也由此开始了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矢志不渝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年欧洲战争爆发,英国对德宣战,成为反抗德、意法西斯侵略的重要一员。当时的英国外交部工作重点,是争取美国对英国的支持,甚至动员美国参加到反法西斯战争中来。所以,英国外交部和文化协会广泛发动英国科学界,利用与美国科学界的联系,游说美国科学界同情支持反法西斯侵略战争,并希望能够形成对美国政府有所影响的强大社会舆论。

而从年6月到11月,李约瑟正好在美国进行讲学活动,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学。所以,英国情报部指示李约瑟,要他尽可能多地向美国学术界报告战时欧洲的科学状况,特别是要重点通报德意等法西斯国家,在欧洲对科学的破坏活动,对欧洲科学家的摧残行为,争取美国科学界捍卫科学和民主及资本主义制度。

李约瑟把自己在美国对美国科学界的访问和会谈情况,汇报给了英国情报部,并说:

“我对在美国所做这种工作的必要性,有深刻感受。如果有必要,我愿意明年再次回到美国,继续这项工作。”

2、李约瑟来华缘起

英国情报部迅速把李约瑟的报告转给了外交部,外交部也肯定了李约瑟的工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英、美、苏、中等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起来,英国和中国成为共同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盟国,两国之间的战时合作也开始升温。

年1月21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接见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双方讨论了远东的局势和战时两国合作的可能途径问题。艾登在结束与郭泰祺大使的会谈后,将情况报告给了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并要求卡尔大使提出对两国合作活动的建议。

次日,卡尔从重庆发回电报,建议立即安排一批杰出的英国各界人士访问中国,通过这些人与中国建立广泛的个人联系,扩大英国在中国的宣传力度。卡尔还认为这些人对中国的访问,可以使英国公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抗击法西斯的斗争情况。卡尔在电报中还列出了自己推举的11位他认为合适的人选,这些人都是当时英国政界、军事界、外交部门、教育界、宗教界等方面的知名人士,但是李约瑟并没有位于推荐名单之中。

推荐李约瑟的部门是英国文化协会,推荐他的主要人物,是英国文化协会科学处的处长葛罗瑟。葛罗瑟曾经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大学肄业后在《卫报》担任专职的科学记者,写了大量科普著作。

他的政治观点比较左倾,在年至年间多次访问苏联,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科研体制十分推崇。“二战”爆发后,葛罗瑟加入了英国文化协会,被任命为科学处处长。在他当科学处处长的任期内,积极推动英国与其自治领、殖民地和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和合作。

年2月26日,李约瑟接到葛罗瑟的密函,葛罗瑟问李约瑟:

“高层紧急需要一名优秀的英国人士访问中国大学,与中国学者和科学家交换观点,并向中国人民解释英国以及英国的生活与文化。…如果能安排到职位,您是否考虑接受邀请从事这项访问?”

而早在此之前,英国外交部、英国文化协会和情报部召开联合会议,三方一致认为剑桥大学的李约瑟教授,是访华的非常合适的人选。李约瑟不仅在化学方面的研究造诣很高,而且有一定的中文基础,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在英国科学家中是很少见的。

不仅如此,李约瑟与当时在剑桥大学读书的沈诗章、王应睐和鲁桂珍有广泛的接触,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所以李约瑟是一个访问中国的很适合的人选。

3、李约瑟访华的准备

年4月,刚到中国就职的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在了解了国内有意派遣李约瑟为访华代表后,也表示赞同。

6月薛穆致电英国外交部,说中国政府非常欢迎李约瑟教授访问中国,并建议李约瑟到华访问后为他在中央研究院安排一个名誉性的研究职位,可以允许李约瑟到中国大学巡回演讲。8月13日,英国文化协会正式批准了这一派遣计划。

年8月,英国文化协会批准了李约瑟访华计划后,李约瑟就开始了紧张的赴华访问前的准备工作。

他首先在国内与有关部门和团体进行了联系,如对英国外交部、情报部、作战部、生产部、供应部、战时交通部、科学与工业研究部等政府部门进行了会谈,与英国文化部门,如英国文化协会、英国广播公司、《泰晤士报》等进行了联系,与中国驻英大使馆和美国驻英大使馆的官员进行了联络,这些机构在日后对李约瑟开展中、英两国间的科技和文化交流活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年2月24日,李约瑟等人终于经过了长途跋涉后,来到了中国战时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城市昆明。

而在李约瑟到达之前,牛津大学的陶德斯教授,已经在年1月先行来到中国。

陶德斯是牛津大学希腊语教授,同时通晓汉语,所以当英国外交部、英国文化协会、英国情报部联合选择英国科学访华团成员时,陶德斯教授与李约瑟等人一起被列为合适人选。

陶德斯教授是在年1月就达到了中国,开始了对中国科学界的考察和访问。

他首先在昆明等地参观访问了那里的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2月至3月在重庆和成都进行了访问,访问了那里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央大学等科研和教育单位;在4月底,来到贵州,访问了设在那里的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

年6月,陶德斯教授回到英国。他在中国虽然仅仅访问半年的时间,但仍然对当时中国处于西南后方的内迁大学和各科研机构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参观,与中国教育界和科学界的专家教授进行了详细的会谈,初步了解了中国高校和科学界的战时状况,洞悉了中国高校和科学界在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下,因与世隔绝的状态而造成的教学设备和书籍及科研仪器的严重缺乏情况。陶德斯教授还将他在中国访问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备忘录的形式汇报给英国驻华大使薛穆。

4、李约瑟对中国学术的印象

年2月来到中国的李约瑟,在昆明访问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西南联大等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结识了一大批中国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如吴有训、杨石先、汤佩松、熊庆来、钱临照等,对中国科学家在战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科学研究,并保持了很高的科研水平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如他在西南联大了解到,该校化学系正在从事《本草纲目》中所列的治疗疟疾所用药物中膺碱和配矿体的研究工作。

在当时处于战争环境中,药物匮乏,特别是治疗疟疾特效药奇缺的情况下,该项工作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者们所从事的工作多与战争有关,直接服务于战争的需要,他们制成显微镜、望远镜,用光学玻璃制成透镜,还成功地制成用于控制无线电频率的石英晶体。北平研究院研制的水晶和中国国立资源委员会制造的无线电导航设备,被盟国军队使用。

防疫研究所制造的疫苗也被在远东作战的美英盟军使用,在中国军队中也广泛使用。3月24日李约瑟前往重庆,战时的重庆与昆明等地一样,聚集了许多内迁的中国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如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中央地理研究所、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国立编译馆等近20家文教科研机构。这样机构,基本上设在北碚。

李约瑟到达重庆后,必然要对北碚进行访问,对那里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访问,他在那里结识了一大批对他战后编纂鸿篇巨著《中国科技史》提供过很多帮助的中国科学家和教育界知名学者,如童第周、张孟闻、沈宗瀚、胡安定等人。

在重庆的访问及之前在昆明的访问,使李约瑟越来越认识到坚持科研教学的中国科学家们和教育工作者的困境,也了解到他们极其需要打破中国科研学术界与世隔绝的状态,得到英、美等科研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的援助。

李约瑟在写给薛穆的备忘录中说:

“我发现英国从事有关科学工作的政府组织,与中国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什么接触和联系。而很明显,科学合作援助首先意味着尽可能多地与中国建立联系,两国之间保持这种联系,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成立中英科学合作机构的必要性不容怀疑。位于伦敦的美国科学局和华盛顿的英国中央科学局,就是国际间科学合作和援助的极好榜样。而且这种需要不会随着纳粹国家的失败而结束。没有什么比中、英、美三国之间的这种合作更重要的了,现在是做工作,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科学上的联系建立起来的时候了。”

李约瑟在这个备忘录中,提议建立的中英科学合作机构的具体任务应该是:

保证对中国关于科学包括理论科学和自然科学信息的供应;对中国提供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必需的仪器设备的供应;向中国提供包括缩微文献、科技期刊和科研书籍等科学文献的订购和援助;推荐中国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者的著作和论文在英、美等国家出版和发表;帮助中国的科学产品出口到西方国家;组织中国科学代表团到英、美等国家进行考察和研究;英、中两国之间进行科研专家和教授的互换等。

年2月来到中国的李约瑟教授,在中国一直工作到年才离开。在中国长达三年的时间,以他为首的英国科学文化界在英国文化协会等英国有关部门的资助和支持下,对战时中国给予了巨大的科学文化上的援助。

5、李约瑟与中英科学合作馆

成立中英科学合作馆是李约瑟在备忘录中提出的,其目的是与中国加强战时科学文化的合作。

李约瑟希望通过这个机构使英国对战时中国科学上起到援助作用。

年4月19日,在中国考察访问的修中诚,在阅读了李约瑟和陶德斯两人提出的关于加强英国对华援助与合作的备忘录后,感到非常兴奋,于是这三个人联合致函薛穆,说:

“我们都已经阅读过了这两个备忘录,我们一致同意这两个备忘录中详细描写的当时中国科研和教育方面的困难状况,我们请求您将它们转给外交部和英国文化协会,并希望这些合作计划能够马上实施。”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薛穆的理解和支持,薛穆在年4月21日将李约瑟和陶德斯关于中英文化交流合作方面的备忘录,转给了外交大臣艾登,并得到艾登的支持。

李约瑟和陶德斯提出的关于建立中、英两国科学合作组织的计划,在年7月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同意和支持,也得到了中国国防科学促进会的赞助,年10月英国政府正式批准了李约瑟、陶德斯提出的这个合作计划。

因此,中英科学合作馆的成立原因,是英国出于改善中、英两个盟国之间的关系,共同反击法西斯侵略的结果,更是英国从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为战后英国在华和整个远东地区政治地位的提高,从而保护和发展英国在远东地区经济利益考虑出发做出的外交决策。

6、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科学援助内容

作为抗战期间中英合作项目之一的中英科学合作馆,总部设在重庆,它由英国文化协会负担经费的组织。

中英科学合作馆和英国文化协会及中国政府内有关科学及工程的官员,在管理和计划制定等工作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的主要联络人和工作指导者,是英国文化协会科学处的处长葛罗瑟;中英科学合作馆在理论科学事务方面援助中国的工作,与英国文化协会的科学处保持不间断的直接联系;在应用及军事科学事务方面的交流和对华援助中,它和英国生产部驻中国办事处进行直接联系。

中英科学合作馆接受英国驻华大使馆的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的科学家由两国主要由中、英两国组成。最初有科学人员共7人,其中4人来自英国,2人为中国人,1名印度人。前后在中英科学合作馆工作过的英国科学家有6名,中国科学家有10名。

“二战”后期英国文化协会和中英科学合作馆对中国的科学文化援助主要有:

第一,供应中国科学和教育界所需要的科学书籍、科研设备及其他物资。

年,中英科学合作馆向中国科研教育机构赠送册书,年和年赠送书籍册。年经科学合作馆送往印度加尔各答购买科学设备、化学试剂的清单就有77份。

英国情报部在此有人专门负责采购事项,物资在当地采购后经过英国皇家空军运输到昆明,科学合作馆共收到的份订单都办理了,包括西南联大无线电研究所急需的几大桶稀有气体;北平研究院需要的光学玻璃;昆明物理学家们所需要的高速电子振荡器等。

第二,推荐中国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者的论文和著作,到英、美国家发表和出版。

战时由于交通阻塞或断绝,给中国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无法进入中国为中国科学家们所了解,这些困难严重阻碍了战时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但是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仍然在坚持着科学研究,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但是却没有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没有让国际科学界了解中国科研的水平。李约瑟认为“为了保持中国科学家们的工作斗志,有必要把他们的科学论文和成果拿到西方国家发表”。

在中英科学合作馆存续的三年中,总共向西方推荐篇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文章,其中向英国推荐篇,向美国推荐11篇,向印度推荐3篇。这些文章由中英科学合作馆安全寄出后,以英国文化协会科学处为传播中心,大多被推荐到西方国家中第一流的科学期刊如《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战时中国的科学家们的科研水平,并没有因为如此恶劣的研究条件而倒退,因为这可以从外送论文的被采用和发表的比例上看出。

据统计,这些外送的论文直接被采用的占总数的73%,经修改后被录用的占总数的12%,两者加起来总的录用比例是85%。

第三,将中国科学家的科技产品输出国外应用。

中英科学合作馆不仅积极向英、美等国家推荐中国科学家们的理论成果,还热情向外推荐输出中国科学家们的科技产品。

如中国空军研究署研制的用于飞机制造和修理上的竹制层板,被应用在盟国内部;中国国立资源委员会制造的全套无线电天线都在其他盟国军队中使用;中国防疫研究署生产的疫苗在西方国家使用;中国科学家们还向世界提供了葛藤种子,而这种葛藤有非凡的捆绑和防腐性。

中英科学合作馆向西方介绍的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理论成果和科技产品的发表和应用,一方面密切了中西科学文化和技术的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研究热情,还使一部分原来认为在战时给予中国帮助是个巨大错误的西方人,开始逐步消除了对中国科研水平落后的看法和偏见。

第四,协助中、英两国科技人员的交流和互访。

邀请中国学者访问英国,在英国进行考察和研究,是两国科学技术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些访英学者在英国期间的费用也是由英国文化协会负责的,因为他们认识到“邀请中国学者访问英国,是比邀请中国学生到英国留学更好的投资,因为一个教授学者会立即起到一种更大的更广泛的影响”。

据统计,中英科学合作馆在成立期间,一共安排了8位中国教授和16位研究员到英国访问和做研究工作,如周后复、范存忠、洪谦、沈有乾、方重、孙毓堂等教授都是受到英国文化协会的邀请到英国讲学的。

第五,为中国科研团体和高校提供科研教育咨询。

中英科学合作馆的英国科学家们还利用旅行方式,随时随地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提供科学咨询上的帮助。

他们在中国旅行期间,进行了很多次具有咨询性质的科学讲演,李约瑟、李大斐、毕铿和萨恩德共作了次科学讲座;在重庆的访问中至少另外作了次演讲。

在中英科学合作馆存续的三年中,英国科学家们总共访问了中国科技机构个,形成了近份的价值极大的访问记录以及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登记册。以致有人开玩笑说,登记册可以作中国科学《名人录》的基础。

7、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贡献

战时英国文化协会驻华负责人李约瑟博士,不仅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传播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在中国期间对中国13个省份进行了考察和旅行,大大开阔了眼界。他与中国各界人士交往,从国共双方军政要员到工人、农民、商人和学生,尤其结识了不同专业的中国专家学者,如科学技术界的竺可桢、钱临照等人。

他们同李约瑟谈论各种科学史问题,启发了李约瑟的研究兴趣;李约瑟还与郭沫若、傅斯年、李济等讨论中国历史、社会、思想、经济和语言文字等问题,促进了他对中国的全面了解。

李约瑟在各地还搜集了大量的中国古书典籍,在各地看到了工农业方面的传统生产技术,这对他日后在剑桥大学创办东亚科学史图书馆、研究中国科技史并写出鸿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都有极大的帮助。

年2月底来到中国的李约瑟,也提议英国的技术专家和大型工业企业中的研究人员到中国进行访问。李约瑟在会见了中国卫生部官员后,了解到目前中国对药学、化工方面的技术专家,监督中国药业生产和化工生产。

中国卫生部的官员还向李约瑟表示,中国四川适合种植柑橘的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州的两倍,但是中国柑橘产量却只有美国的1/15,中国希望英国能够派出技术专家援助。

他认为英国食品监督委员会在这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能够提供这方面的合适人选。同时中国欢迎英国奶牛饲养业方面的专家,来华援助在中国的甘肃、四川和贵州等地发展养牛业。

中国还需要英国提供以下技术援助:从锑矿中提取锑的技术,帮助中国对付坏疽以保护军队官兵的方法等。

这些要求几乎都得到英国方面的同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71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