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哲人言,蒸汽机之用,或不及钻木取火。诚然,火之掌控,乃人类文明大进,使人类远离危险,暖食自足。
那么,古人如何取火呢?
历史上,钻木取火乃最原始之法,人类对火之发现,实乃大自然之馈赠。
起初,人类并不惯以火烹食,盖因雷电击树起火。而人灭火时,奇想以食物投入,方知食物可加工。
然其欲食熟食,尚历久矣。
古书记载,常人素生食,蔬果肉皆然,久之伤胃。
然此时,人始惯以火烤制食物。
此不仅可去生食之气,亦有益于身。
而钻木取火之法,首用者为燧人氏。
人遂能掌火,此法亦未为人类所忘。
迄今,钻木取火于野外生存者,仍为重要之法。
如野外生存专家贝尔于荒野,除携各种取火具,亦示以木取火之法。
虽此法已证正确,然对绝大多数无经验之常人而言,实难为之,甚或自伤。
故古人亦发明诸工具。
古人发明取火工具,最简者为火柴与火寸条。
此发明便当时人之生活,我国火柴最早记载见于南北朝,乃齐国一宫女所创。
其法简,先以硫磺沾木棒,或缚硫磺于木块。
需火时,仅以木棒近火石,数回撞击,即生火星,遂可达生火之目的。
以其取火之便,当时遂为礼传入欧洲,亦获好评。
后欧洲人于此简易火柴反复研究,终作己之火柴。
一八二七年,有英人沃克,于中国简易火柴基础上改良。
以三硫化锑、氯酸钾沾于木棒,仅于砂纸用力摩擦,即可燃木棒。
此火柴较中国古代火柴更易起火,然亦有问题,木棒有自燃之险。
后二十余年,又有人新试。
此乃一瑞典人,其法为以硫磺、氯酸钾固于木棒。
此有化学基础,以之行氧化剂、还原剂分之。
于此瑞典人之发明中,取少量红磷,涂于火柴盒,制出之火柴更安全,不易自燃矣。
及清时,此已进化完全之火柴复传中国,时人尚称之为舶来品。
其实不然,火柴之源实在于中国。
而此种火柴因价格低廉,很快被国人所接受,但当时国内工厂尚不具备生产条件。
故而很多人仍称火柴为洋火,该火柴在欧洲亦得到广泛普及。
除火柴外,中国还发明了火寸条,古代没电,夜间行路需用火寸条照明。
其制作不难,先将整块杉木条浸于硫磺中,数日后取出晾干,待用时点燃即可。
它犹如更大版蜡烛,能将古人的夜晚照得通亮。
此物北宋时已在市场出售,最初名光奴,后改称火寸条。
或许有人会疑惑,此种能长时燃烧的木头,与现代火柴颇为相似,莫非它才是现代火柴的源头?
实则不然,火寸条需火种引燃,不可自行燃烧。
它或许是火柴的改良版,却并非源头。
古人还有一更便捷的取火之法,即火折子。
火折子的取火之法,在古人眼中甚是神奇,堪称古代黑科技。
古装剧中,常可见男女主取出火折子,轻吹一口气,便有火焰冒出,居家或外出使用皆便利。
那么,火折子轻松点燃的原理是什么呢?
此于化学中有一专有名词,曰复燃。
意为某物本可继续燃烧,却因缺氧暂时熄灭。
但若有氧气,则可恢复燃烧状态。
火折子原理虽看似简单,然其制作过程实则繁杂,故火折子成为古代权贵象征。
若欲制火折子,需先将白薯蔓浸泡捶打,再加入棉花、芦苇等物,继续浸泡捶打,最后加入硫磺、硝石等易燃物。
待原材料制成后,须小心置于竹筒内,营造缺氧环境,使其无法燃烧。
历经如此繁复步骤,方能售与富人,令其轻吹即可复燃,成为点火工具。
除火柴与火寸条外,最后一种点火方式更似现代点火工具。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已有人使用,且价格低廉,更适合普通百姓。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此乃火镰与火石,亦为古人主要的生火之法。火镰名虽带镰,实非镰之形状,只因其周边有钢结构,易伤人,故需装套。
火石则与之不同,其学名燧石,为自然界常见之灰色乃至黑色石头,状似鹅卵石。
生火时,只需用火镰大力敲击火石,便可产生火星。
然此火星通常不足,此时需用火绒。
以火绒化火星为明火,引至火煤上,方可为人所用。
这些取火工具,无论好用与否,于数千年间,皆助古代百姓吃上热饭,度过寒冬。
发明火柴、火寸条之人甚是聪慧,若无他们,实难想象现代人民食物将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