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二战中德贸易
本文为我局第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二战中德贸易
作者:九尾龟
制图:孙绿/校稿:猫斯图/编辑:棉花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随后几年日本开始纠集满族遗老组建了伪满洲国,实际控制了中国东北。既已“合法”经略东北,其对关内中国的野心也已经昭然若揭,中华震动。抵抗,已经成了民族的呼声,再不反击就是亡国。
日军在““柳条湖事件””中使用的所谓“物证”
几顶军帽、一支步枪、两根枕木...
(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口号归口号,面对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并且对中国研究渗透已久的日本,国民政府一点底气都没有。当年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打也得找个有工业背景的靠山,故而不得不将西方外援看得格外重。
古老帝国的遗产已挡不住工业化的日本
中国的军工产业却还在长期的内乱中缓步前行
(山海关长城上的日军,图片来自wikipedia)
国民政府就这样和遥远的德国做起了魔鬼的交易,试图与日本的南下准备赛跑。
中德一拍即合
年的中国,已经失去了东北的控制权,林业、煤炭、铁矿石等自然资源都出现了短缺。而多年苦心经营后,拥有钢铁、黄铜、化工用品产能和原料储量的华北到长三角一带,也随时面临被南下日军侵占的威胁。要保住未来的造血能力,就必须把工业转移到华中,尤其是江西两湖等地。
中国当时的工业重镇东北被占领
金融中心上海则难以抵御日本从海上袭来
日本人又不断加强对华北的渗透
使得整个华北、华东都笼罩在危险中
即使不从军事防御角度来看,只论经济效益,在这里设厂也不算亏。华中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钨、锑、锰、锡等,都是冶金行业必需的稀有金属。就近开办工业,有利于原材料的快速转运,并且是重要的出口创汇资源。
虽然每年的钨矿产量时有变动
但中国的产量长期是压倒性的比例
(参考年)
和已经工业化一百年,资源储量严重下降的欧洲各国不一样,在工业疲敝的华中,这些别国视若珍宝的矿产唾手可得。在江西湖南等地发现的锑矿钨矿,由于山水冲刷,外层岩石侵蚀严重,矿石几乎裸露在地表上。矿工不需要什么技能,只要用简单的工具就能刨出来,开发成本极低。
欧洲也是有一些较大的钨矿的
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
(英国Drakelands钨锡矿,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光有原料还不行,原料必须经过工业设施的炼化,才能变成产品。然而重工业投资甚巨,内战后只是勉强统领全国的南京中央政府并没有这些钱。蒋介石必须找到一个外国列强,带来投资和军事威慑,以实现雄伟的工业化理想。
光靠标语终究是打不跑日本人的
(上海接头反日标语,图片来自wikipedia)
然而遍寻世界,愿意淌这趟混水的国家并不多。英国还在观望欧洲大陆上的变化,拒绝纠缠进中日的恩怨;法国沾沾自喜于其一战战胜国的身份,已经陷入了全民性的癫狂中;苏联是共产国际的老大哥,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