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蒙蒙,凉风习习,走进世界锑都锡矿山,曾经的千疮百孔已换作满眼的草木葱茏,这座有着百年以上开采历史、收藏着苦难与搏击的老矿,不仅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最大锑业基地,质量优良,誉满全球,而且还是一块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红色热土,锑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独树一帜。在一代代矿山儿女眼里,那沉甸甸的红色历史不仅是锡矿山的血肉,更是锡矿山人赤胆忠心的象征,它蕴含着燃烧的生命激情,似红霞一抹,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这里,有历史悠久的羊牯岭碉楼,有湖南省第一个工矿企业党支部,有雄浑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有别具一格的锡矿山展览馆,还有现代新工艺流程等多处人文景观……让我们走进这些璀璨的历史画卷中,徜徉于山水间,找寻昨日岁月之痕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享锑都今朝之繁荣。
羊牯岭碉楼
但凡来过锡矿山的人都知道,在锡矿山那座名叫羊牯岭的山上,有一座久经风雨但旧貌犹存的碉楼,岁月的风霜虽已给它涂上了无尽的沧桑,但它别样的造型所呈现的不是美学的色调,而是那些沉积在已逝光阴里的凄苦与悲凉。
羊牯岭碉楼始建于民国二十年(年),共有四层高,砖木结构,墙体保存良好。长10.4米,宽6.8米,高14米,墙厚0.8米,有个射击孔和6个瞭望孔,瞭望口分布在碉楼的二至四层间,是湖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碉楼建筑。年6月冷水江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锡矿山锑志记载:年,大矿主段楚贤的开源公司与同利公司及新化县官矿局争讼,段为凭借武力,强夺矿地,贿赂国民党19师师长李觉、军官刘刑等人购买一个连的武器,私设矿警人枪百余,并先后在羊牯岭和源和炼厂修建两处碉堡,设有水牢、土牢,列置刑具。工人们常常因一点小事被监工、包头扭送于碉堡内拷打,甚至打入土牢折磨,工人被鞭笞棒打者不计其数,羊牯岭碉楼是旧中国地主资本家残酷镇压并残害工人群众的历史见证。
沧海桑田,繁花落尽。那渺远的过往已在流转的光阴中悄然隐退。风雨中的羊牯岭碉楼,带着几许落寞与苍凉,让人难以想象曾经依傍着它真实发生过的残暴。今天的羊牯岭碉楼,残梦已远,旧貌犹存,而它留给世人的,可否有太多关于人性健全的思索与追问?
锡矿山烈士纪念碑
走进烈士陵园高高耸立的英雄纪念碑映在眼前,缅怀先烈,不忘历史,让英雄用鲜血染红的这片热土与日强盛!
年6月,中共湖南省区委派委员邹建武、谭国辅来锡矿山组织工人运动,7月6日成立雪耻会。随后又增派肖石月、仇寿松进山筹建矿工会并于9月24日成立。该年冬天,直属中共湖南区委领导的湖南省第一个工矿企业党组织——中共锡矿山特别党支部在锡矿山平民学校成立,肖石月任支部书记,仇寿松、邹建武、舒金山、洪震霞任支部委员。年4月,肖石月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中央监察委候补委员。5月28日,肖石月、邹建武率领锡矿山工人纠察队余人响应省委号召,奔赴省城长沙支援讨伐许克祥,两人与70余名纠察队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马日事变”后,仇寿松、舒金山等一批锡矿山革命先驱先后被捕就义,与肖石月等皆被誉为“矿山英雄”。
英雄牺牲后,革命的火种仍然在锡矿山这片热土上传播。年1月,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派颜述之来到锡矿山,建立了中共锡矿山总支委员会,开展护矿迎解斗争。年8月13日和10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9军师的一个团和解放军师团先后为解放锡矿山进行了两次解放战争。在10月2日的战斗中,解放军师在北矿仙人界伏击国民党部队,敌人伤亡惨重后仓惶逃跑。解放军有营教导员吴振宗、连长吕廷轩等9位同志壮烈牺牲,长眠于锡矿山。10月6日,长沙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第24号命令,对锡矿山实行军事管制,锡矿山全面解放。
为纪念解放锡矿山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英勇行为,2年,原锡矿山矿务局和当地人民政府在胜利山修建烈士墓以志纪念。年,因修建北选厂将烈士墓移至钟鼓山,并在墓前修建了一座14米高的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其座镌刻碑文。雄浑庄严的革命烈士墓,仿佛不是坚冷的碑石,而是勇士们高高昂挺的胸膛,给人震撼和威严。
锡矿山展览馆
锡矿山展览馆坐落于锡矿山闪星锑业公司锑冶炼厂内,该楼房始建于年。年2月,锡矿山展览馆历时2年建成开馆。展览馆面积达平方米,为湖南省首家最大的企业展览馆,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题写馆名,分三大部分展示了“世界锑都”年来的发展历程、革命斗争经历和锑行业顶尖采选炼技术研发情况,以及浓厚而又独具特色的锑文化。其丰富的内容和陈列引领我们循着历史的声音,去追寻昨日的记忆与远去的壮烈。那些勇敢与坚韧,那些无畏与顽强,都深深地潜藏在并不遥远的岁月里,化作“世界锑都”的精神血性和文化根脉,根植在这块红色永存的沃土里。
年5月,锡矿山展览馆被冷水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3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娄底市、冷水江市党性教育基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锡矿山光辉的革命斗争事迹将彪炳史册,英勇的革命斗争精神将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