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国粉”圈中广为流行,有人说:
“民国的‘黄金十年’间,中国工业实力迅速进步,为八年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还有人说:
“抗战中,国军多次研制飞机和多种轻武器、火炮,抗战后还研制了喷气式战斗机,还研究过原子弹。其军工科技研究方面不比‘年后’差……”
此外,一篇网络热贴《民国留给‘新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吗?》(此文的用心从其标题引号位置可见一斑)也被广为转发。
该文称,现行教科书里称“洋钉、洋火、洋灰”之类说法都是“谎言”,民国早已“研制出火柴、铁钉和水泥”,而且还能“制造万吨轮”。
作者最后问道:“试问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有多少在世界领先的科技能压倒欧美和日本?上海新楼倒掉的时候,年代马牌水泥建造的上海邮政总局迄今不倒,这是为什么?”——换句话来说,此文作者认为“水泥、铁钉和火柴、万吨轮”就是“压倒欧美和日本的世界领先的科技”,认为施工质量正常的钢筋水泥建筑应该和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比寿命。
乍一看该文好像很有说服力,但读者们不要被片面的“真相”引入歧途。金庸借韦小宝之口说他造谣的秘诀是“九句真话里夹一句假话”,上述谣言制造者更高明一些,他们说的全都是“真话”,只是隐去了那些他们不希望别人了解的东西罢了。
首先,我们要来谈谈民国的“黄金十年”,看看它是否为八年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的“黄金十年”指年“东北易帜”,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开始,到年抗战爆发的这十年。
根据百度百科“黄金十年”条目引用据称是台湾的说法描述道:
“年-年间……中国工农业产值达到了清朝末期、民国肇建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端,并以官僚资本及引进新组织新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成果……十年建国时期中国重化工业建设,主要以国防工业为核心……年3月……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奠定中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年,这些工厂的产品产量为电力.3万度,煤2万吨,净钨砂吨,锑吨,精铜9吨,铁砂吨,电讯机具……就在中国迈向工业现代化之际的年起,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并陆续大量增兵入侵中国。据统计,年代末期-年代中期的中国,因为此战争所造成的损失至少亿美元,而后果就是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少延宕20年……”
上面这段文字,乍一看简直令人扼腕叹息啊,好像民国已经站到了现代化的边缘,要不是日本鬼子……但细一追究,这些说法简直令人笑掉大牙。
我们且不说这“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少延宕20年”是不是未卜先知——年的20年后,差不多就是新中国建国十周年之际,中国倒真是走上了现代化进程,只不过,和国民政府毫无关系。也且不说那少得可怜的发电量、煤炭产量、铜产量和电台产量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就说说工业的骨骼,钢铁的产量——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为何在这里没有提到钢铁产量?
我们只好去搜索一下答案,一上来就有一个说法很引人注意。“年,中国粗钢产量为4.3万吨,而到了年,就只有1.5万吨了,‘黄金十年’还不如晚清!”不过这个说法也是在“选择性陈述事实”,因为在“黄金十年”期间,中国出现了一个钢产量的低谷,原因与汉冶萍公司倒闭有关,产量从年的3万吨降低到了年的1.5万吨,此后回升到年的5万吨。随后,好像民国政府突然发威,年,中国全国钢铁产量一下子上升到25.7万吨,然后又在两年内翻倍,到年达到55.6万吨!
“国粉”们,你们看,我帮你们发现了一个大秘密,民国的钢铁产量在短短3年里增加了11.5倍!这数据,太惊人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么厉害的数据“台湾学者”们都羞于启齿?这不得拿出来好好吹嘘一番?
原因很简单,增加的粗钢产量来自于鞍山钢铁厂,属于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和蒋记国民政府实在是毫无瓜葛,就算脸皮再厚也无法把这归入民国“黄金十年”的成就里。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导致年后国内钢铁产量上升:中原大战后,多地军阀为抗蒋需要,开始大搞兵工生产,其中四川的刘湘整理四川钢铁厂,到年将其产量扩大到年产一万吨钢的水平。山西的阎锡山为了扩大军工生产,也搞了不少钢铁生产,具体钢产量不详,但从他能年产数百门山炮来看,产量可能也不小。
换句话说,南京国民政府手头真正掌握的钢铁产量,反而比清末少得多了。就这点而言,那个“反谣言”只是没把话说完整,因为那1.5万吨钢,差不多就是南京国民政府真正掌握的钢产量。
但是国民政府此时也确实有不少军工项目,尤其是引进德国技术制造步枪、机枪、反坦克炮、野战炮等等,从其产量来看,这1.5万吨粗钢肯定不能满足钢铁的需求。那么这钢是哪来的呢?
民国巩县兵工厂历史中一份年1月的材料来源列表报告称:“枪管钢.1公斤,来自德奥,枪件钢.3公斤,来自德奥,熟铁.1公斤,来自德英奥,无烟药.16公斤,来自德美奥。其他金属,包括铅铜和所有钢料,油料及化学品,大多进口自外国。”——几大强国伺候您一个厂,真是倍儿有面子。
这就毫不奇怪。抗战爆发后,诸如37毫米战防炮(反坦克炮)等武器生产因为德国进口的炮钢用尽而难以为继。
那为何会有人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决策呢?原因很简单:经手人可以从中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
民国啊……关于你的话题为什么总是绕不开“回扣”这两个字呢?
年,刘鸿生开办上海水泥厂。他带着中国工匠的团队,花了10年打磨技术,艰难战胜了外资对手,成了上海最大的水泥品牌,刘鸿生人称水泥大王。
抗战爆发后,日本人打下上海,强占了上海水泥厂。刘鸿生不甘心,带着员工辗转香港、重庆,继续生产战略物资,帮助国家抵御侵略。
抗战胜利后,水泥大王本以为自己可以重振辉煌了,然而,国民党政府强行要刘鸿生把设备卖掉换成黄金,给他们拿去打内战。
没多久,为了换取美国援助,国民党又让美国货零关税倾销到中国,美国工业跟中国工业比是一天一地,刘鸿生顶不住倾销,最终厂子停工了。
到了年,全上海只剩下了美国水泥,帮美国人卖水泥的买办,收了美国人20%的回扣,用天价去买美国货,再拿回去偷工减料坑自己人。
在买办的把持下,民国的工业水平连腐朽的清朝都不如,所谓的“黄金十年”不过是个笑话罢了。
哦,关于“黄金十年”,也不能忘了说一下,有人以为:民国重工业固然不行,那么轻工业发展应该很好……你们错了。
我们看看民国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旗下面粉企业的故事:荣宗敬和他的弟弟荣德生从年投资面粉业开始,资本积累非常迅速,年又开始插足于纺纱业。一时间被称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然而,与他们旗下工厂数目和设备增加的同时,工厂的负债也在迅速增加。到年,除了3家面粉厂以外,荣氏兄弟旗下其余各厂都有抵押借款,而资本万元的9家纱厂所积欠中国银行和上海银行的债务,在年就达到多万元,其中二、五两厂,在年不得不交给债权团接管。
如果有人不理解上述这件事,可以翻上去看看那段“黄金十年”的功绩,其中有一句话:
“并以官僚资本及引进新组织新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成果……”
相信现在大家可以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了吧?
据民国自己的《上海市年鉴》统计资料,从年起,历年注册工厂,无论是厂数(除少数一两年外)或资本额,都在逐年下降,资本额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这就是说,一方面新设工厂的数目减少了,另一方面,在数目日趋减少的前提下,每个新设工厂的规模,也更加小了。
上海市这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源都面临这种情况,“黄金十年”里民国的“建设成就”让人还能说什么好呢?
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一个从侧面反映“黄金十年”真相的故事:
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股特殊的政治势力,叫江浙财阀。正是他们,用真金白银支持了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南京国民政府背后的金库,进而使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了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为什么在民国时期发展工业那么难?原因就是买办阶层不希望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因为那样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自断财路。而当买办阶层控制了政府,在民国时期发展中国的重工业和制造业无异于痴人说梦。
《陈毅市长》里陈毅上门请一个老化学家出山研制盘尼西林,对方说我早就想搞这个了,可是宋子文说外国的盘尼西林要多少有多少,中国没必要搞……这就是当时情况的一个缩影。
年,上海有个五金厂的小老板叫沈鸿,这个人虽然小时候没读过多少书,但是人很聪明,在上海做学徒期间学会了很多机械相关知识,后来在亲戚资助下开了一家小五金厂,主要生产一种弹子锁,打破了洋锁具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
但是沈鸿也因此得罪了靠洋锁具混饭吃的洋行买办,于是降价打压、扰乱原材料市场、泼脏水接踵而来,但是这家小五金厂却像不死小强一样生存了下来。
直到年,抗战爆发之后,沈鸿响应号召参与工商业内迁,却被认为规模太小,没得到国民政府一分钱资助。当将设备运到武汉的时候,国府既不提供场地,又不提供减免税政策,他也已经花光了最后的积蓄,没有钱继续內迁。
天无绝人之路,在武汉逗留期间,他意外的认识了同是浙江老乡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主任钱之光。在钱之光的帮助和动员下,他决定取道西安,将工厂迁往延安。
此后,他相继担任了八路军茶坊兵工厂总工程师、厂长。他与茶坊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共设计制造了供子弹厂、迫击炮厂、枪厂、火药厂和前方游动修械厂用的成套机器设备种型号、数百台套。还为民用工业,包括制药、医疗器械、造纸、印刷、造币、化工、炼铁、炼焦、玻璃、石油等工厂设计制造了成套机器设备、单机和重要部件多台件。为此,他三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
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了三机部部长助理,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和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和一机部副部长。先后主持研发了:
中国第一台吨模锻水压机;
中国第一台吨卧式挤压水压机;
中国第一台辊宽毫米铝板热轧机;
中国第一台辊宽毫米铝板冷轧机;
中国第一台直径80~毫米钢管轧机;
中国第一台辊宽毫米薄板冷轧机;
中国第一台辊宽毫米、20辊特薄板轧机;
中国第一台吨油压机……
年沈鸿还当选了中科院学部委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bug级别的人才,在民国黄金十年只能勉强维持一家小五金厂。
我想他的经历足以说明为什么民国搞不起来工业了。
至于“黄金十年”和解放后十年的比较嘛……那就有点欺负人了。
我们就列举中国年到年的部分工业产品数据吧:发电量,43.1亿度到73亿度;粗钢,15.8万吨到万吨;煤炭,24.6万吨到万吨;水泥,66万吨到万吨……
如果说民国那主要工业品产量停滞、乃至倒退的十年可以用“黄金”形容,那年到年之间的这种增长,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来比喻了——顺便说一下,今天中国在上述这些领域的产量全是世界第一。
最后借用一句网友的话来结尾:
“狗屁黄金十年,那鸟年月都有脸称黄金十年,那49年至今就是艾德曼合金七十年。”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